垃圾箱畫派

關於垃圾箱畫派

羅伯特・亨利,《紐約的雪》,1902年作,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美術館 Henri, Robert

何謂垃圾箱畫派?

垃圾箱畫派主要人物之一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說:「在美國,藝術創作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讓美國人民學會如何在自己的時代和國土上表達自我。」 垃圾箱畫派藝術家以17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現實主義手法,描繪1900年代紐約的移民和工人階級生活,將這個藝術流派與印象派、學院派和其他主導視覺藝術的「優雅傳統」流派區分開來。

垃圾箱畫派的特色

垃圾箱畫派的作品以深沉的色調和粗獷的筆觸,強而有力地展現了現代城市生活的壓迫感和活力,《碼頭上的工人》、《華盛頓廣場上的美籍意裔人慶典》、《麥所利酒吧》、《屠夫的運貨馬車》和《摔跤手》均為該流派的代表作。

喬治・貝洛斯 (George Bellows),《碼頭上的工人》,1912年作

垃圾箱畫派和八人派

1908年,羅伯特・亨利在紐約馬克白畫廊舉辦了一場名為「八人」(The Eight)的展覽,這次展覽首次正式向公眾展現這種嶄新的繪畫風格,影響深遠。除羅伯特・亨利外,參與展覽的還有另外四位垃圾箱畫派創始人:生於加拿大的莫里斯・普倫德加斯特(Maurice Prendergast) 和恩內斯・勞森(Ernest Lawson),以及與亨利同為紐約人的亞瑟・鮑溫・戴維斯(Arthur Bowen Davies)。同場另外三位藝術家的風格則更具詩意,與亨利等四人的風格稍有不同。

威廉・詹姆斯・格拉肯斯,《巴黎的帆船》,約1895年作,2010年以92,500美元成交。

這次展覽旨在向紐約國家設計學院保守的展覽政策提出抗議,亦是為了提倡藝術應更多元化,追求更遠大的理想,趕上時代的腳步。展覽在紐約閉幕後,約翰・斯隆(John Sloan) 又安排在美國多座城市巡迴展出。觀眾意見兩極,部分認為這些作品大膽而充滿活力,部分則認為它們草率馬虎而陰鬱。所幸的是,參觀展覽的人數眾多,都市現實主義亦從此成為了美國藝術的主流。

艾佛雷特・希恩(EVERETT SHINN),《巴士底日,7月14日,巴黎》,1930年作,成交價為56,250美元。

垃圾箱畫派的影響

在舉辦紐約軍械庫藝術博覽會(1913年)的前十年,垃圾箱畫派代表了美國最前衛的藝術潮流。在1913年過後,紐約觀眾接觸到馬塞爾・杜尚具立體及未來主義風格的《下樓的裸女》和其他視覺衝擊更大的創新作品後,垃圾箱畫派中常見的場景開始略顯沉悶。然而,一眾年輕藝術家卻受到垃圾箱畫派的啟發,繼續致力描繪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雷金納德・馬什(Reginald Marsh)、多麗絲・李(Doris Lee)、拉斐爾・索耶(Raphael Soyer)、本・沙恩(Ben Shahn) 和霍勒斯・皮平(Horace Pippin)等美國畫家在華爾街大股災後的幾年,繼承了這一創作流派的衣缽,而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戴維・阿爾法羅・西凱洛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 和何塞・克萊門特・奧羅斯科(José Clemente Orozc) 則引領了墨西哥壁畫運動。社會現實主義至今仍是美國藝術中充滿活力的分支,其代表人物包括理查・盧爾(Richard Lewer)、胡安尼托・托雷斯(Juanito Torres) 和麥克・阿萊維茨(Mike Alewitz)。

垃圾箱畫派領軍人物的作品目前收藏在多間機構內,包括布魯克林博物館、底特律藝術學院和波士頓美術館。

收起
展開

垃圾箱畫派簡史

  • 1886
    羅伯特・亨利開始在賓夕法尼亞州美術學院就讀。

    (左)羅伯特・亨利,1897年所攝
  • 1892
    亨利開始指導格拉肯斯、喬治・班哲明・盧克斯(George Benjamin Luks)、希恩和斯隆;他們自稱「木炭俱樂部」(The Charcoal Club),在費城舉辦聚會,一起繪畫人像畫並熱切討論美國詩人愛默生和惠特曼的作品。

    (左)垃圾箱畫派藝術家和友人在約翰・斯隆位於費城的工作室,1898年所攝
  • 1904
    垃圾箱畫派藝術家全數移居紐約後,在國家藝術俱樂部舉辦群展。

    (左)喬治・班哲明・盧克斯,《布朗克斯的沙坑》,1906年作
  • 1905
    格拉肯斯的著名作品《冬季的中央公園》描繪了紐約一隅,展示了他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天賦。

    (左)威廉・格拉肯斯,《冬季的中央公園》,1905年作
  • 1908
    合稱為「八人派」的五位垃圾箱畫派創始人和其他三位藝術家舉辦展覽,此後將在美國的幾個城市舉辦巡迴展覽。

    (左)喬治・貝洛斯,《賓夕法尼亞車站破土動工》,1907-08年作
  • 1909
    貝洛斯在《同隊競技》中描繪了一場精彩的拳擊比賽

    (左)喬治・貝洛斯,《同隊競技》,1909年作
  • 1912
    斯隆成為《人民群眾》雜誌(The Masses)的藝術編輯,這是一本關於社會主義政治和文化批判的月刊,以創新破格的插圖見稱。

    (左)約翰・斯隆為《人民群眾》1914年6月刊所繪的封面,描繪了勒德洛大屠殺。
  • 1913
    垃圾箱畫派藝術家與杜尚、畢加索和馬蒂斯等歐洲現代主義藝術家共同出席紐約軍械庫藝術博覽會。

    (左)軍械庫藝術博覽會海報
  • 1916
    在《紐約太陽報》的一篇評論中,漫畫家阿爾特・楊(Art Young)的作品被批評為「垃圾箱藝術」(ash can art),這是「垃圾箱畫派」一詞的來源。

    (左)阿爾特・楊,約1914年所攝
  • 1925
    盧卡斯的《碎炭男孩》充滿藝術家對賓夕法尼亞州煤礦家庭的早期記憶,展現前衛抽象主義崛起後,社會現實主義圖像的影響力仍然持久深遠。

    (左)喬治・盧克斯,《碎炭男孩》,1925年作,2011年在蘇富比以170,500美元成交
  • 1934
    1934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一場展覽使用了「垃圾箱畫派」一詞,是這個原為貶義的用詞首次用於展覽之上。

    (左)亞瑟・鮑溫・戴維斯,《極樂園》,1928年作
  • 1953
    最長壽的「垃圾箱畫派」藝術家艾佛雷特・希恩在紐約去世,享年76歲。

    (左)艾佛雷特・希恩,《舞台上的女孩》,1906年作

藝術家

垃圾箱畫派的代表人物

垃圾箱畫派的創始人是羅伯特・亨利、威廉・格拉肯斯、喬治・盧克斯、埃弗雷特・希恩和約翰・斯隆,他們曾一同在費城學習和工作,並在1896年至1904年間陸續移居紐約。第二代垃圾箱畫派的藝術家大多為亨利的學生,包括喬治・貝洛斯、杰羅姆・邁爾斯(Jerome Myers)和基佛特・比爾(Gifford Beal)。藝術家愛德華・霍普,以及攝影師雅各・里斯(Jacob Riis)和劉易斯・海恩(Lewis Hine) 有時亦會獲劃分至這一派別。

相關拍品

申請估值

申請估值

想知道您的物品是否適合在蘇富比上拍?

上傳物品的資料和照片,即可申請網上估值。

申請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