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雨千竿下,詞臣一寸心

董邦達《千竿竹雨圖》畫卷的靜穆意境,令人聯想到中國文學的經典名句: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這是《詩經》中對於淇水河畔翠竹的千古詠歎,出自《衛風》裏一篇《淇奧》。詩句把盛放的竹樹,投射為具有品格的賢人君子,其斐然綽約的儀表,使人望之而心生敬意。

《石渠寳笈》,卷二十五,頁十五

繪畫的移情作用亦復相似,《千竿竹雨圖》的畫面,以平靜的氣氛,引領觀眾進入了一個清曠查無人跡的境界。在這個空間裏,沒有市廛喧嚷、世俗煩囂,只有大自然的明淨自在,誠為「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寫照。

《千竿竹雨圖》的成功,全賴於畫家的非凡功力。董邦達具有深厚的筆墨素養,擅長正統派山水畫風,兼取婁東、虞山兩家精髓,由此上追宋、元,法度穩重精嚴,能繪製結構細密而不失磅礴氣勢的大幅作品。他置身於名手林立的乾隆朝中,以一介詞臣畫家而深受皇帝賞識器重,實非偶然。

本作局部

畫卷開首,描繪山石間一道涓涓溪流,從上方奔流而下,為貫穿全卷的小河提供了活水源頭。隨着畫面緩緩抒展,河水向左方蜿蜓流動,兩側佈置了坡岸、石壁,其間是婆娑竹樹的聚散分佈。竹葉的密集處,與水面、石坡的留白呈現出濃淡對比,互相映照,猶如一首抒情樂曲的旋律。畫家的筆法和墨法,乾濕並用,輕重交融,每個細部都一絲不苟,諸如層層的山石、躍動的小草、流麗的波紋,彷彿各以不同音色交織成和諧悅耳的樂章。至於遍佈全卷用濃墨畫成的細碎竹葉顯得略重而下垂,點出了置身雨水淋漓沖刷下的形態,更使人彷彿聆聽到雨聲和流水合演的二重唱。構圖在竹林與土石開合之間伸延至卷末,以一道自左上方瀉落的山坡為終結,而河水於畫面下沿劃上句號。

《千竿竹雨圖》並非宏章巨構,畫中雖沒有崇山峻嶺,卻通過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營造出一片清幽絕俗的天地。這幅精緻的手卷,相比董邦達其他山水,更能引人入勝,可堪玩味。作品的表現手法,完全符合宮廷藝術要求的莊重高雅的審美趣味,但其中所展示的詩情畫意,正是傳統文人繪畫精神的體現。畫史上有將董邦達跟董源、董其昌合稱為「三董」,此說可謂其畫學對於「南宗正脈」繼承的中肯概括。

董邦達款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