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里程碑——草草畫社

Sotheby‘s

1980年「草草畫社」於上海舉行首次展覽,雖不似同時期的北京「星星美展」廣為人知,但卻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里程碑。「草草畫社」由陳家泠(1937年生)與仇德樹(1948年生)共同創立,上海首展即因帶有「抽象傾向」而被貶斥,而仇氏作為領軍人物更受到當時藝評界的抨擊譴責。然而次年上海美術館卻展出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傑克森·波拉克的抽象藝術作品,又為陳、仇及其他同期藝術家奠定了對抽象主義及水墨藝術創新的信心。此類早期作品共同呈現了中國歷史上活躍多元的創作時期,創新意識從數十年的閉塞中覺醒迸發,且尚未被市場所影響。

仇德樹《空 NO.1》,1982年作,估價 HK$ 40,000- 60,000 

仇德樹雖然不曾接受正規美術訓練,卻因顛覆水墨畫傳統元素而樹立新風,脫穎而出。他不但重詮水墨的運用,更轉化宣紙的特性,運用於拼貼之上。仇氏的筆意並不能以國畫傳統技法解讀,而是一場裂變,仿如宇宙洪荒的原始之音。1982年所作《空 No. 1》為對水墨媒介的大膽解構,以抽象潑墨展現畫家揮毫過程,並以殘章之印入畫。中國繪畫傳統中,鈐印為畫家身份及自我的象徵,仇氏此作力求打破此文化傳統束縛。仇氏於1982年正式開創其「裂變」技法,將宣紙撕裂,著色,再拼貼成畫。1988年作之《裂谷之十二》以交錯鮮明的色彩呈現好似抽象化的人像,強烈的對比色由裂痕中沁出,猶如巨大能量的釋放。此種擬人化意象的運用是仇德樹藝術創新與發展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陳家泠《白荷》,1990年作,估價 HK$  120,000 - 200,000

陳家泠與仇德樹二人為師生關係,仇氏年輕而滿懷理想,陳氏受其啟發,兩人遂糅合中國水墨與西洋水彩技法,開創全新流派。陳氏作品多探索傳統畫作主題,諸如花鳥與山水,墨色層層渲染,淡雅柔和,凝住靜謐時刻。陳氏美學乍看之下仿似平平無奇,但觀其芸芸作品脈絡,即能發現其大師功架始終如一,不拘一格,暢快淋漓,力求展現獨創風格,深入探索水墨新風。陳氏之藝術創作與畫風演化,皆歸功予一直奉行的「靈變」真諦,而荷花則為其象徵。

仇德樹在他上海工作室,1989年5月(藝術家作品,風格與《裂谷之十二》相擬 )

1984年作之《墨荷》及1990年作之《白荷》均是陳氏畫風成熟時期之典例,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黎明曙光:1974-1985年中國的前衛藝術〉(2013年)及紐約華美協進社的〈Blooming in the Shadows: Unofficial Chinese Art 1974-1985〉(2011年)展覽,均一同展出兩幅作品。展覽使世人得以認識1980年代中國較鮮為人知的藝團,反映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草草畫社」的展覽雖然短暫,但藝團卻見證上海接觸歐洲現代主義藝術的歷史,成為中國當代水墨藝術早期實驗的印證。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