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

細品德化瓷

Phyllis Kao

單色白釉瓷長久以來受中國瓷器愛好者的眷戀。這一審美範式起於隋唐時代的白瓷,後起之秀景德鎮,五代時燒造青白瓷,元代有樞府瓷,而明代有甜白瓷。德化瓷窯自宋代開始燒造瓷器,製作的胚體硬度高而緻密,與單色瓷的傳統完美契合,以致到了16世紀,德化瓷已被廣泛稱頌,位於頂級白瓷之列。

十七 / 十八世紀 德化白釉壽老坐像,估價6,000 — 8,000美元

 

德化陶土與景德鎮的不同,時之瓷泥「緻密」而「嬌瑩」,比之用器,更適合製作裝置玩器。胚體施釉之後,呈現透亮、瑩潤、光澤的效果,正是接受供奉之物所需,這些物理因素皆促成德化的人物瓷造像。此外,德化瓷器生產的頂峰期,社會經濟因素的交叉影響也帶動宗教人物造像持續增產。工匠們受到激勵,專攻人物瓷器。最著名的德化瓷主題往往是宗教人物。而學術研究中已知的僅幾位德化工匠,如明代的林孝宗,二十世紀的許有義,他們高超的技巧皆在人物造型上得以體現。

十七 / 十八世紀 德化白釉關帝坐像 估價 6,000 — 8,000 美元

王朝更迭,皇室對釋道兩家的贊助亦有興衰。但宋代至清代,尋常人家對佛教、道教各路仙人的崇拜和狂熱有增無減。改朝換代的動蕩中,寺祠多因疏忽或官令失修。明亡之際,官方建立的廟宇受到忽視,而觀音、文昌、土地公和關帝等信眾愈加普及,兩者促使私家祠堂的增長。

十七 / 十八世紀 德化白釉送子觀音坐像 估價 20,000 — 30,000 美元

即便官方疏於寺廟的修繕,百姓對求神拜佛樂此不疲,為此在家中添置供奉人物。德化瓷的人物較小,都是為家中祠堂特製,非公共寺廟供奉之用。 2016年9月13、14日,蘇富比將舉行的中國藝術珍品拍賣會,包含了Richard Lehman Gray先生的德化瓷收藏,其中編號304之拍品便是同時代的關帝塑像中一件高質量作品。拍品中觀音塑像多件,姿態各異。另有達​​摩、土地公、壽老等明清信眾逾增的神仙。此批收藏,包含著名工匠的上款作品。時代和風格之廣,供器亦涵蓋其中。

清十九世紀 德化白釉達摩坐像 款字: 博及漁人 估價 6,000 — 8,000 美元

明亡之際,景德鎮窯場臨時關閉,德化瓷窯趁此興起,滿足市場需求。景德鎮停產導致德化窯佔領更多市場份額,在全國流行和傳銷開去,很快又擴及到海外市場。 17世紀德化瓷的收藏家包括奧古斯特二世和瑪麗二世。中國瓷器鑒賞家還在不斷鑽研德化瓷器,而德化窯的生產也持續至今日。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