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對亞洲藝術之影響

Iain Robertson

北京- 2015年6月,蘇富比北京春季拍賣圓滿落幕,聚集了趙無極、劉小東、王興偉等亞洲當代藝術翹楚,更有不乏袁遠及王光樂等傑出年輕藝術家。拍賣所呈作品風格多元,縱越具象,概念,當代水墨,傳統手卷…可謂繽紛卓越,琳琅滿目。

蘇富比藝術學院商業系主管伊恩‧羅伯森博士

以趙無極的大氣鉅作《15.2.93》領銜,春拍錄得總成交額:4,048萬人民幣。不但藝術家早期重要作品備受藏家追捧,不少後起之秀也頗得青睞,由此不難看出, 現今藏家更重視作品本身的學術價值及其美術史地位,而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也愈趨成熟及理性。

繼2月於香港受邀探討中國藝術市場現狀與前景,蘇富比藝術學院商業系主管伊恩‧羅伯森博士此次於北京展開學術論壇,為春拍暖場,更是協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一同探究西方藝術對中國現當代藝術之影響。

由此一覽羅伯森博士講座精要:

亞洲藝術,我們這裡亦稱其為東方藝術,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早期與西方國家通商的口岸,如廣東、上海等,在那裡較初級的藝術品市場里,出現了一些當地油畫家的作品。他們主要模仿英國旅居在華的畫家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的畫作。印度尼西亞的殖民學校培養出來的本土畫家也是效仿歐洲的畫法。

此後,蘇聯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藝術對亞洲藝術影響甚大。還有一批藝術家,他們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求學于歐洲的美術院校,表現手法也師承歐洲學院派的現實主義風格。如徐悲鴻(1875-1953)的油畫; 印度浪漫肖像畫家Raja Ravi Varma, (1848-1906)和菲律賓畫家Fernando Amorsolo(1892-1972)所表現的原始美,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Portrait of Hou Qua》生前多年旅居在華,將西方藝術帶進中

還有一批亞洲藝術家無意去呈現現實生活題材,而是將西方藝術和歐洲新流派,與自身所長相融合,開創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中國畫家林風眠(1900-1991)和常玉(1901-1966),都明顯受到表現主義和野獸派藝術的影響。另外兩位歐洲藝術家沃爾特·史畢斯(1875-1942)和魯道夫·邦尼(1895-1978)所倡導的充滿活力的巴厘島藝術,也對亞洲的傳統藝術起了推動作用。

我上述所提到的例子,勾畫出了西方藝術家和其技法對亞洲藝術的影響。但到二戰以後,日本和東亞藝術家與西方的藝術先鋒們一樣,共同走在了當代藝術的前沿。如亞洲物派藝術等流派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完全可以同歐美同行在現代主義藝術領域的發展媲美。由於非常注重材料和製作過程,使物派藝術更增添了思考的成份。而所有這些元素,都可以在物派藝術之前的藝術史中找到痕跡,比如在號稱最前衛審美觀的「貧窮藝術」。從這可以看出,亞洲藝術家們運用人類的共同文化智慧,對藝術發展做出了自己新的貢獻。 

標題圖:北京春拍作品之一《春雲浩蕩》,林海鐘(2015年) 成交價:259,600 RMB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