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3016
  • 3016

南宋 哥窰四方倭角小洗 |

估價
4,000,000 - 6,0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7.3 公分,2 7/8 英寸

來源

傳日本收藏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本葵式洗器型簡潔,四方倭角,乃最受推崇瓷器品類之一,冰裂紋瑩澈絕俗,器型簡約優雅,集於一器,秀雅明麗。此洗尺寸小巧,釉色亮澤,把玩手中,怡然自得。此器簡約,相關研究卻大有學問。 哥窰,中國瓷器史上最神秘瓷窰之一,起源至今仍舊成謎,與汝、定、鈞、官合稱宋代五大名窰。哥窰原址,至今仍然未有定論,現存宋史記載亦無關於哥窰之紀錄。加諸傳世作例稀少,哥窰瓷因而更為珍貴。

哥窰歷史,與宋朝發展關係緊密。1127年,金朝領河南開封宋都,宋高宗逃至浙江杭州臨安新都即位,是為南宋。跟隨宋室南下之瓷匠懷念往昔,仿北宋汝窰製器,假以時日,各地瓷窰因應地質情況,注入本地元素。

南宋瓷器,以冰裂紋青釉最為獨特,官及哥窰,古籍多有記載。官窰種種,記載於宋朝檔案,哥窰則不然。或許因為資料有限,後人討論哥窰器,言辭頗為隱晦,參考柯律格,《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伊利諾伊州,1991年,頁102。

晚明及清代古籍,則以「紫口鐵足」形容哥窰器,意指胎骨色深褐,觀察器足及口沿釉料可察。部份哥窰器以支釘架燒,或無支釘。除此以外,古籍亦有「百圾碎」、「金絲鐵線」等形容,謂其釉面開片紋層疊豐富,主紋深黑,細緻密紋則呈金色,亦有魚紋、蟹爪紋、並有「哥釉泡之密似攢珠」等說。

簡而言之,有關哥窰器外表之描述,亦適用於官窰器。然而,「哥窰」一詞,現已成為鑒藏家讚美某類珍貴冰裂紋器之語。曹昭《格古要論》奠定明代早期對哥窰之論,影響後世深遠。

哥窰外表雖然陳述頗多,窰址卻仍然成謎。有學者認為是龍泉大窰及溪口窰,然而近年又有研究顯示,杭州附近老虎洞窰出土破片與古籍描述哥窰器相近,故此部份哥窰瓷器或製於元朝。老虎洞窰除出產哥窰器外,亦以出品官窰瓷聞名,或可顯示製作哥窰及官窰瓷之瓷作坊甚為相似。時至今日,尚無可作定論之南宋哥窰證據,故此題目仍需繼續討論。

冰裂紋,最先燒成或出於意外,刻意燒製,則大有學問,所用技術極其複雜,需施多層釉料,反覆窰燒,冷卻程序同樣一絲不苟,精工巧製,冰裂紋理方成。最後一次高溫窰燒過後,釉料收縮比胎身迅速,故成冰裂紋。瓷器離窰後,大小裂紋仍可繼續形成,見武德,《Chinese Glazes. Their Origins, Chemistry and Recreation》,倫敦,1999年,頁85-7。由於冰裂成果每次不同,每件瓷器均屬獨一無二,更顯哥窰瓷之珍貴難得。

本品特徵,與古籍描述哥窰典範同出一徹,釉面滿佈金絲鐵線,主紋深黑,細紋金紅,層疊豐富,底部共四「芝麻粒」釘痕。哥窰洗器型,以葵式為主,多屬五瓣或以上,此器則呈四方倭角,據現時記載僅只數例。

一例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圖載於《故宮博物館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下)》,香港,1996年,編號21,此處形容為官窰瓷,然而卞亦文則稱此器為哥窰瓷,見《紫禁城的記憶.圖說清宮瓷器檔案》,北京,2016年,頁155,該書敘述,一對哥窰方形洗於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九月廿二日上呈內務府,另一洗則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月廿四日上呈內務府。

大維德爵士收藏一盃可供参考,圖見《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Ru, Guan, Jun, Guangdong and Yixing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倫敦,1999年,編號68,該書形容為水丞,斷代元或明朝,並述該例相信乃仿宋瓷冰裂紋瓷器而作。

再比較一例,曾見於東方陶瓷學會展覽《Iron in the Fire》,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1988年,編號42,此例並圖載於埃斯卡納齊,薛好佩整理,《中國藝術品經眼錄:埃斯卡納齊的回憶》,倫敦,2012年;中譯版,上海,2015 年,再版,2017年,圖版267,原屬 P.H.D.S. Wikramaratna 博士收藏,後售於香港蘇富比2018年4月2日,編號3046。

此外,僅有三例售於拍賣行:其一出自仇焱之收藏,售於倫敦蘇富比1980年12月16日,編號293;其二出自沐文堂收藏,曾展於《歷代文物萃珍:敏求精舍三十週年紀念展》,香港藝術館,香港,1990年,編號111,售於1986年5月20日,編號9,後易手於倫敦蘇富比2003年11月12日,編號3;其三出自白馬軒收藏,售於紐約蘇富比2005年9月21日,在此前曾售於香港佳士得1993年10月24日,編號703。

哥窰廣受喜愛,故此江西景德鎮御窰亦曾仿效哥窰瓷,燒製珍品,片紋多數染深,以加強效果。帶明宣德及成化款者,深受推崇。清代則以雍正及乾隆年之仿哥瓷器最為流行。雍正朝督陶官唐英(1682-1756)曾述,仿古瓷器包括仿哥窰瓷,皇帝特別派人送往景德鎮以供仿效。見 Suzanne Valenstein,《A Handbook of Chinese Ceramics》,紐約,1975年,頁215。

乾隆帝於一件哥窰瓶口內側題詩一首,以讚珍瓷,瓷瓶先藏於大維德爵士基金會收藏,圖載於基金會圖錄,前述出處,編號94,詩曰:「百圾雖粉撫則平,處州陶實出難兄;一般樸質稱珍重,那誠精工宣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