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150
  • 1150

約翰·柯林 | 懺悔者

估價
8,000,000 - 1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John Currin
  • 懺悔者
  • 款識John Currin,04(畫布折入處)
  • 油畫亞麻布
  • 107 x 86.6 公分,42⅛ x 34⅛ 英寸
2004年作

來源

紐約,格拉斯頓畫廊
Marc Jacobs 於2004年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聖塔菲,聖塔菲 SITE,「聖達菲第五屆國際雙年展:差異與變形」,2004年7月至2005年1月
佛羅倫薩,斯塔凡諾·巴爾迪尼博物館,「John Currin」,2016年6月至10月,頁44-45

出版

Melissa Gronlund 編,《Frieze Art Fair: Yearbook 2004-5》(倫敦,2004年),載彩圖
Giancarlo Politi 撰,〈John Currin: An Interview by the Readers of Flash Art〉,《Flash Art》,2005年7月至9月,頁100,載彩圖
Kara Vander Weg 與 Rose Dergan 編,《John Currin》(紐約,2006年),封面,頁334-335,載彩圖

拍品資料及來源

(《懺悔者》)在我的作品當中應該是最具佛羅倫斯風格的。當然,我希望它能出現在烏菲茲美術館裡。

約翰·柯林


約翰·柯林的作品《懺悔者》觀念睿智、技巧超群,是一件攝人心魂的肖像畫,體現了藝術家在研究藝術史方面的造詣。他從多方面反思女性形象,藉此重塑具象繪畫的傳統。柯林描繪自己的妻子及靈感女神瑞秋·芬因斯坦時,採用了藝術史上令人敬仰的語彙——懺悔者抹大拉瑪麗亞的形象——一個在十六世紀意大利開始盛行的主題。抹大拉含淚睜眼的瞬間象徵著贖罪聖禮;她因為敘事的需要而被描繪成半裸形象——袒胸半露乳、目送秋波,一頭波浪長髮,隐含的情欲與其形象的普及不無關係。在這幅作品中,柯林以另類的方式把玩主題,與其他更暴露和挑逗的作品截然不同:妻子身穿寬鬆的圓領運動衫,流露難以捉摸的表情,既像慵懶的愉悅,又如挑逗的期盼。作品糅合了尖銳的現實主義與根植於荒謬宗教意象的高明暗語,喚起了自人類文明之初就滲透到社會習俗中的暗湧和異質,而且表現得淋漓盡致。佛羅倫斯巴爾迪尼博物館在2016年為柯林舉辦個展,展覽宣傳明信片上印有這幅作品。它憑著優雅迷人、卻又頑皮挑逗的魅力,被認為是柯林在探討繪畫難題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懺悔者》創作於2004年,柯林此時正值職業生涯中期,而2003年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為他舉行的回顧展剛剛結束。這次展覽奠定了他在當代藝術中的中堅地位。在柯林出生的同年,羅伊·李奇登斯坦的首場展覽在紐約的利奧・卡斯泰利畫廊舉行。承接藝術家前輩,柯林挑戰傳統觀念對女性美的理解。正如李奇登斯坦,柯林在自己身處的時代語境下,探索創新的方式去描繪女性,以大眾可接受的形式去顛覆常規。他早年以中學畢業名冊裡的頭像進行創作,捕捉凝固在表情中的靜默面孔。1992年,安德列·羅森畫廊舉行的柯林個展上的小幅作品主要描繪年紀老邁的女人,藝術家藉此拒絕呈現過度美化的欲望對象——即觀者習以為常的女性形象。在1990年代中期,柯林轉向直擊人們對於女性根深蒂固的刻板觀念,發展出色情美人海報風格,以滑稽的方式描繪女性,如豐腴的女人在量度胸部尺寸、挑逗愛慕者,或者擺出誘惑的姿勢。從這種對性別觀念的譏諷視角出發,柯林步向創新的高峰——這緣於他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之作的濃厚興趣,而他亦藉此引導藝術史家和評論回歸討論繪畫的意義。羅伯特·羅森布倫評論柯林作品時,將此形容為「裸體寫實女人與早期裸體畫之間的衝突」,「(柯林)將脆弱的過去和粗俗的現在融合,產生一個並存于兩者的完美混雜體」。(《約翰·柯林》展覽圖錄,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2003年,頁15)

在形式上,柯林的《懺悔者》熟練地採用現時看來過時的學院派技巧。本畫採用古典構圖,對光與深度的處理具有大師風範,線條勾勒手法純熟,肉體和姿態的描畫恰到好處。《懺悔者》展示了柯林精湛的繪畫技巧,這種技巧的完全成熟最初出現在文藝復興鼎盛時期。大約從1998至1999年開始,柯林開始嚴謹地研究十七世紀歐洲南部流行的正統打底技法——先塗上淺色或深色顏料打底,然後蓋以常見的肌膚顏色。使用白色打底後,色彩表層滲出別樣的暖調和深度:正如愛麗森·金格拉斯所述,這種技法「以自然的造型和實在的生命力,使柯林得以炫耀他的大師級技巧」。(愛麗森·M·金格拉斯撰,<約翰·柯林:粗俗圖像>,卡拉·范德·韋格與羅西·德根編,《約翰·柯林》,紐約,2006年,頁41)光澤透亮的膚色和微微泛紅的臉頰在作品中清晰可辨,技法的運用駕輕就熟,使得肉體和臉部細節栩栩如生,呈現一幀逼真動人的肖像佳作。

柯林運用的文藝復興式打底技巧費時耗力、又生僻冷門,卻把人物形象描繪得特別生動自然,不僅讓藝術家免於被譏諷為模仿者,更凸顯他對媒材的認真考究。 柯林忠於技法和材料,不容妥協;他採納了早期繪畫大師那古老且嚴謹的畫法,使他成為繼承學院派造型繪畫傳統的一員。毋庸置疑的是,當《懺悔者》在2016年佛羅倫斯巴爾迪尼博物館與其他永久館藏一同展出時,它與古老的雕塑、半身像和繪畫之間,自然地產生了一場富有詩意的對話。當被問及會將哪一件作品留在佛羅倫斯,柯林回答:「我以妻子為主角的《懺悔者》很有佛羅倫斯風格,它就是這次展覽宣傳明信片上的那幅。那些邊緣非常有佛羅倫斯的感覺。我留意到,即使是這間酒店裡不起眼的裝飾,邊緣都很清晰,這是佛羅倫斯風格的特點。《懺悔者》在我的作品當中應該是最具佛羅倫斯風格的。當然,我希望它能出現在烏菲茲美術館裡。」(引自藝術家,瑪莉·格雷撰,<約翰·柯林在佛羅倫斯:與美國藝術家對談>,《佛羅倫斯人》,2016年6月13日)

《懺悔者》散發著華麗的精緻感和迷人的輕浮氣息,突顯瑞秋·芬因斯坦的特徵——開闊的眼眸和金色波浪短髮,頭戴一頂裹著歐根紗的花冠。 花朵代表了香味,或許是暗示抹大拉將昂價香水潑灑在耶穌腳上的舉動;歐根紗材質描繪得精巧細緻,讓人聯想到波提且利《哀悼基督》中抹大拉瑪麗亞身上輕透飄逸的衣裳。柯林的《懺悔者》無邪、嫺靜、嬌俏,顛覆了兩千年來抹大拉瑪麗亞作為懺悔者和妓女的形象寫照;畫家甚至用聖母藍袍的顏色為背景,將她提高到聖母瑪利亞的地位。芬因斯坦側倚在俗氣的毛茸靠墊上,与天使般理想化的聖潔光輝形成反差。《懺悔者》討人心喜、溫柔美麗但又詭怪無解,它優雅地徘徊在兩極之間——高雅藝術和通俗文化、古代與當代、處女與蕩婦、聖人與罪人,讓觀者從隱喻中思考這個永恆地充滿矛盾的世界,因此堪稱柯林的另類創作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