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49
  • 1049

王懷慶 | 玉壺春瓶

估價
12,000,000 - 24,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Wang Huaiqing
  • 玉壺春瓶
  • 一九九九年作
  • 油畫畫布
  • 213 x 122 cm; 83 ⅞ x 48 in.
款識 王懷慶(右方)

來源

香港,佳士得,2008年5月24日,拍品編號191
現亞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紐約,軍械庫〈亞洲藝術展〉二〇〇〇年
香港,交易廣場〈天工開物-王懷慶藝術展〉二〇〇五年

出版

〈王懷慶〉王懷慶(中國,北京,二〇〇四至五年),129頁
〈王懷慶 - 天工開物〉徐慶慧、方毓仁、王田田編(香港,一畫廊出版,二〇〇五年),71頁
〈走出故園 - 王懷慶作品選〉王田田編(西班牙,巴塞隆納,Ediciones Poligrafa與美國西雅圖藝術博物館聯合出版,二〇一〇年),101頁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向其他專業修復人員索取諮詢,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款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專業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準買家應參考有關該拍賣的重要通知(見圖錄)。

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平安宇內,縱橫天下 現代藝術在戰後的中國大陸處於最艱難時刻,其傳承僅依靠吳冠中等少數鐵錚錚的大師維持,如此二、三十年,直至文革結束,才重新迎來久違了的春天,由王懷慶為代表的「同代人畫會」,即是改革開放以後首個以非官方身份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展覽的團體,這把星星之火,燒開了八○年代以後洶湧澎湃的「八五新潮」,沸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熱浪,而王懷慶在八○年代亦以《伯樂相馬》震撼畫壇,確立他從中國大陸走向全球的事業基礎。藝術家早年肄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技法上接受蘇派寫實主義訓練,觀念上則受益於吳冠中的現代主義,因此當國內氣氛稍為寛鬆,創造力量即迸發無垠。在大陸氣氛相對自由、社會普遍審美卻仍然拘謹的八○年代,藝術家大膽放棄賴以成名的寫實風格,轉而探索半具象語言;與此同時,他卻不走更易取悅西方的潑皮玩世與政治波普,始終思考傳統文化的未來為己任。此一大膽舉措,最終贏得全球性的肯定,藝術家不僅廣受亞洲各國藏家與博物館所推崇,1998年紐約古根漢姆藝術博物館的「中華五千年」展覽,亦以王懷慶的作品作為九○年代中國油畫代表;2010年,西雅圖藝術博物館更以最高規格為他策劃「走出故園」大型回顧展,鼎定全球性的藝術成就。

收藏王懷慶的作品,不僅講求實力,更講求緣份與契機。藝術家的拍賣紀錄,早已晉身港幣5000萬以上之級別,而與其他位居一線的現當代同儕相比,王懷慶的拍品總數更是當中最為精稀之一員:其作品自1991年首次上拍以來,至今僅90餘幅,說明藝術家對於作品質量要求嚴謹,絕無中庸、應酬之作,確保每位藏家手上作品之精彩度與稀缺性;與此同時,高度有限的作品流通量,亦讓藏家對於王氏作品更為珍惜,若有釋出,定必引起拍場高度關注,是以觀乎王懷慶最近十年之市場,每次刷新紀錄,都幾乎以倍增式翻上,因此在許多藏家心目中,收穫一幅王懷慶作品,相當於擁有一幅「桂冠藏品」,以「眾之所無、唯我獨得」之姿態,體現自己收藏路上過人的實力與機緣。

創作藝術就是要攻其一點,不計其餘,藝術動機單純明確,一針見血。」

王懷慶與蘇富比專家訪談,20171230

王懷慶的油畫,多數以145公分見方的尺幅呈現;在此以上者,即可視為罕見之大作,屬於更具潛力衝擊紀錄之重器。2016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晚拍之中,藝術家的《足—2》(200 x 320 公分)以3000至4000萬港幣之歷史性高估價亮相,然而藏家的高漲熱情,較諸估價猶有過之,此作最終以遠超高估價的港幣54,520,000萬成交,倍翻藝術家此前紀錄;而本季晚拍場之《玉壺春瓶》(拍品編號1049),可說是《足—2》傳奇之延續:《玉壺春瓶》誕生於1999年。此時,王懷慶正處於剛剛結束紐約古漢姆藝術博物館「中華五千年」大展的事業巔峰,同時面對即將來臨的千禧年,滿懷激情地創作著能夠承載此人類歷史拐點之鉅作,包括本作與《足-2》等一系列扛鼎鉅作;若對比《玉壺春瓶》與《足-2》,可見本作主題明顯對《足—2》有所呼應與拓展,其集合瓷器、木器與水墨三種東方經典之美,呈現大半張明式羅楇棖卡子花方足平頭案,卓立於抽象玄妙的時空背景;案頭之上,但見一支造型優雅的宋式玉壺春瓶,其撇口細頸、腹腔飽滿、圈足利落,雖處邊沿而不覺有傾覆之危險,反而更顯高峻挺拔、拔萃脫穎。中國藝術傳統有「言必有意、意必吉祥」之一脈,「瓶」、「案」結合,即有「平安」之意,其處於屋宅之中,若細心品味,更能發現「平安宇內」之旨,體現中國人文主義的淑世情懷。

「平安宇內」可說是《玉壺春瓶》予人的第一印象,然而藝術家所寓載之深思,卻遠不止於此:王懷慶的創作,早年以寫實主義為基礎;八○年代中期以後,逐漸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半具象語言。這種半具象語言,形式上透過江南民居、明式家具及宋代瓷器發酵,本質上則體現了王懷慶藝術語言的核心:符號學、結構性與儀式感。若能掌握以上三點,觀者即能深入王懷慶作品最精彩之處。為了深入剖析本作,蘇富比專家於2017年底特別專訪藝術家本人,其內容經整理如下:

「《玉壺春瓶》之誕生,大致與《足—2》同時,而這亦是我較早以瓷器結合明式家具的作品。以瓷器結合家具,可說是理所當然的組合,其表層意義上是『平安』,深層意義則是更深刻的心理需求,表現一種讓中國人心境更安靜、更純潔、更理想化、更有力量的畫面。瓷器是黏土變,家具屬草木變,瓷器與木器的結合,特別完美。作為中國人,我尤其願意聆聽它們對話。畫中瓷瓶的原型,是一隻宋代汝窰玉壺春瓶。宋瓷高貴而樸素,是理想的美學標準,適合轉化為我作品中的語言;在呈現這隻玉壺春瓶的時候,我參酌了了立體主義語言,在瓶身的光影塑造上採用了硬轉折,劈成明暗兩面,過渡之處形成一條分明的縱軸,這條縱軸與下方桌足的線條一致,構成支撐整個畫面力量的棟樑,如歌德式建築,直指於天;與此同時,我在畫面橫向置入了一片白色作為光暈;在西方,光線就是古典主義的靈魂,如倫勃朗、如卡拉瓦喬的作品那般,而中國傳統繪畫則往往被認為是沒有光線的,我不同意這一點;我是很願意在畫中引入『光』的元素,然而我畫中的光不是自然光,而是意識光,是說有光就有光-如雲如霧,虛無飄渺,雲山霧照,帶有玄妙感。在《玉壺春瓶》,這條橫向的『虛光』與縱向的『實線』,在我構思之初已經存在,形成作品的骨幹結構。」

從上述可知,王懷慶對於作品的結構思慮嚴謹,每項元素都賦以深刻象徵意義,成為符號般的語言,讓觀者詮釋解讀,品味箇中對於珠聯璧合的理想之美的嚮往與追求。《玉壺春瓶》誕生翌年,即代表藝術家參加了紐約軍械庫「亞洲藝術展」,繼藝術家1998年以《大明風度》亮相於古根漢姆藝術博物館之後,再度矚目西方;2005年,香港交易中心舉行藝術家大型個展,《玉壺春瓶》亦作為重點作品展出,足見藝術家與東、西方藝術界之重視,如今現身拍賣,誠為收藏最高品質之王懷慶作品的難得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