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204
  • 204

隋 石灰石雕觀音首像 |

估價
400,000 - 60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Stone

來源

山中商會
蔡辰男收藏

展覽

《雕塑別藏》,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1997年,頁165,編號2
《中國古佛雕特展》,花蓮縣立文化中心,花蓮,1999年,編號031
《千古佛顏:傳統雕刻特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00年,編號28
《歷代佛雕藝術之美》,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2006年,編號27
《佛像:智慧與慈悲之身》,首爾大學博物館,首爾,2007年,編號20

出版

《藝術家月刊》,台北,1998年12月,頁254
《般若寶相:靜雅堂藏中國佛像藝術》,台北,2016年,編號21

Condition

整體品相良好。表面見正常磨損,頸部不平。耳後飾帶缺失。冠頂另見些許缺失,包括正中阿彌陀佛頭部。右側髮飾一條墜帶缺失。鼻樑見些許微補。見彩料殘留,如圖錄所示。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漢末紛爭,戰火雲雲,歷三百餘載,至大隋方成一統。隋之初立,天下未穩,帝主佛教,大興土木,廣建塔寺廟宇,以定民心。同時大闊疆土,開西域、東北之國境。正因如此,佛教得以大幅發展,並充分反映到此時期佛教藝術當中。公元六世紀,政治動盪,國朝變更,促使淨土佛宗擴張發展,除信奉阿彌陀佛,亦供奉觀音菩薩等,求往生西方極樂。正因如此,隋朝菩薩形象廣受推崇,如見本品及同期作例。隋帝以佛治國,促進中國與東歐亞大陸聯繫,佛教宗派及佛教藝術風格從南亞、中亞傳入中國,繼至韓國及日本,使各地在保留自身風格之外,亦可接觸佛教藝術之多元風貌。 本品觀音首像,雕工細膩,造型雍雅,集大成之作,足見當時佛雕之成熟,匠者工藝之卓絕。觀本像,面容慈寧,神態平和,貌趨自然,冠飾繁縟,具隋風,亦承前朝遺韻,盡顯佛顏莊嚴殊聖。

山東青州出土北齊及隋佛立像,面容冠飾風格與本像相類,可作同源之佐證。參考一隋代觀音像,青州龍興寺出土,錄 Denise Patry Leidy 及 Donna Strahan,《Wisdom Embodied: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2010年,圖13;亦見一相類北齊菩薩像,載《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造像展》,香港藝術館,香港,2001年,編號69。相類冠飾風格,亦見於前朝北齊造像例,應出自山西西部或陝西,約公元575年左右,展《中國古代石雕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83年,編號18。至隋朝,此類造像風格略有發展,線條更為流暢,面容更加平和,如見一觀音像例,藏底特律藝術館(館藏編號26.128),銘文紀581年,Osvald Sirén 斷其源自陝西或河南,見《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卷1及4,紐約,1925年,圖版305。另見相類例於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館藏編號1962.162)、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編號42.152.5a及b)及位於哈佛大學之亞瑟·M·薩克勒博物館(1943.53.43),以上作例代表隋像發展風格,開臉柔和,更趨自然,冠飾精善,寶像莊嚴。此類特徵同見本品,故證其亦概屬公元600年左右。此種風格延續至隋末,見一銅菩薩立像例,面形、冠飾近同,錄松原三郎,《中國仏教彫刻史研究:特に金銅仏及び石窟造像以外の石仏についての論考》,東京,1966年,圖版233。

隋代石雕造像甚為珍罕。可比一相類隋首像例,斷其源自山西,盧芹齋收藏,展《Buddhist Sculpture from Ancient China》,J. J. Lally & Co.,紐約,2017年,編號10。另見一石雕彩繪菩薩像,面形刻畫相類,髮髻繁縟,髮飾略簡,售香港蘇富比2016年4月5日,編號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