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203
  • 203

北齊 石灰石雕菩薩立像 |

估價
600,000 - 80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Stone

來源

藤井善助 (1873-1943) 收藏
有鄰館,京都

展覽

《佛雕之美:北朝佛教石雕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97年,編號032

出版

松原三郎,《中國仏教彫刻史研究:特に金銅仏及び石窟造像以外の石仏についての論考》,東京,1966年,圖版165c
《般若寶相:靜雅堂藏中國佛像藝術》,台北,2016年,頁76-79,編號15

Condition

null
我們很高興為您提供上述拍品狀況報告。由於敝公司非專業修復人員,在此敦促您徵詢其他專業修復人員,以獲得更詳盡、專業之報告。

準買家應該檢查每件拍品以確認其狀況,蘇富比所作的任何陳述均為主觀看法而非事實陳述。雖然本狀況報告或有針對某拍品之討論,但所有拍賣品均根據印於圖錄內之業務規則以拍賣時狀況出售。

拍品資料及來源

縱觀中國藝術史,北齊時期無論在宗教、世俗方面,均呈現出一派氣象鬱勃之景象,因兼容並蓄外族及其文化、思想、信仰而致本土風貌大為充盈。佛教造像之輝煌成就在此一朝可謂登峰造極。北魏時期,造像手法惟承南亞、中亞範式,時至北齊乃臻成熟,自成一格。然鑑觀北齊造像,仍顯虔敬莊嚴,慈靜平和,尚未見唐代造像明快、婀娜之態。本尊立像即為北齊菩薩造像之典範;此時匠人少以立體技法呈現佛姿曼妙,而更為倚重面部及手印之精微刻畫以傳遞寶相莊嚴。

相類菩薩造像因北魏王室供養而廣為流傳。六世紀初葉,北魏王室御令開鑿龍門石窟及鞏縣石窟;其中典型造像多表現為主佛像或坐或立,輔以兩尊菩薩脅侍左右。除石窟寺所龕大型石刻外,其時期另見大量造像碑,受石窟藝術風格影響,亦多作主佛居中、二菩薩各侍一側。大型石窟,工程浩繁,氣勢磅礴,於同時代之中國造像格局影響深遠。

本尊觀音金姿寶相為靜雅堂珍藏,面容端麗,眉目舒展,冠飾恬雅,華衣楚楚,帔帛寬綽,裙帶交結,皆精工細作而軼群出塵。淺浮雕之技法、甚少著墨衣下之身形,此為北齊典型風格。儘管許多佛教石雕造像風格於北魏、東魏時期已然成形,然各地工匠亦會衍伸出各自特有風格。

本像風格完全符合六世紀中葉之造像傳統,然絕屬珍罕之作,類例尚為難尋。觀其帔帛秀頎,長懸左右,垂至膝前疊作雙環,此裝飾手法於同類品中殊為罕有。同時期菩薩像衣著雖似,然二股飄帶多穿環扣而交於前腹。

1966年,松原先生發表佛教造像研究鉅作,書中曾刊此像。先生將其式樣與一北齊觀音坐像碑比照;該坐像碑出自山西晉城,於龍門、鞏縣以北相去三百餘里,見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研究 : 特に金銅仏及び石窟造像以外の石仏についての論考》,東京,1966年,頁272,圖245。

本像通體呈淺浮雕,惟雙手作高浮雕處理。此風格與鞏縣多尊脅侍菩薩相似——縱使細節各異,然衣著相近,背光相若,髮髻相仿,寶冠相類,冠成蓮瓣形、以圓盤狀珠璣為飾。比鞏縣石窟1號窟北牆一北魏菩薩像作例,小腿處裙褶更顯繁複,帔帛帶相交穿於環扣,圖載《鞏縣石窟寺》,北京,1963年,圖版69;亦載《中國石窟・鞏縣石窟寺》,北京,1989年,圖版69(),及頁209,圖13-1至13-5,書中將其與1號窟其餘牆龕及其他石窟相關造像作比;另載《鞏縣石窟》,北京,2005年,頁24,圖36及頁33,圖55。

龍門石窟亦見同類菩薩像,衣冠皆似,衣褶形態更具風格,可比普泰洞北牆作例,屬北魏時期,錄《龍門石窟》,北京,1980年,圖版105。

本像面容線條俐落,杏眼微合,可尋一東魏菩薩坐像類例,波士頓美術館藏,見 Osvald Sirén,《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倫敦,1925年(曼谷再版,1998年),圖版112,及松原三郎,《中国仏教彫刻史論》,東京,1995年,卷1,圖版243;另比一東魏菩薩造像碑例,衣冠刻畫相若,出處同上,圖版242、281b、282b及284;仍有一東魏觀音菩薩立像,衣褶更具風格,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錄松原三郎,前述出處,1966年,圖版1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