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3
  • 13

阿爾伯托·賈柯梅蒂 | 《貓》

估價
估價待詢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阿爾伯托·賈柯梅蒂
  • 《貓》
  • 款識:藝術家刻Alberto Giacometti、標記3/8並蓋鑄造廠印章Susse Fondeur Paris
  • 青銅
  • 高:32 1/8 英寸
  • 81.5 公分
  • 1951年構思,1955年鑄造。

來源

皮耶·馬蒂斯畫廊,紐約(購自藝術家)
西德尼·布羅迪伉儷,洛杉磯(1955年5月19日購自上述畫廊;藏家身後售出:紐約佳士得,2010年5月4日,拍品編號4)
現藏家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弗朗西斯·篷熱,〈阿爾伯托·賈柯梅蒂小雕像、雕像及油畫作品賞析〉,《藝術筆記》,品號444,巴黎,1951年,74頁載石膏模圖

恩斯特·謝德格,《阿爾伯托·賈柯梅蒂:文字、照片及素描》,蘇黎世,1958年,117頁載石膏模圖

帕爾馬·布卡雷利,《賈柯梅蒂》,羅馬,1962年,圖版45載另一鑄造版本圖

詹姆斯·洛德,《賈柯梅蒂:側寫》,紐約,1965年,21頁

弗朗茲·邁耶,《阿爾伯托·賈柯梅蒂:存在主義現實的藝術》,斯圖加特,1968年,162頁

賴登霍爾德·霍爾,《阿爾伯托·賈柯梅蒂》,斯圖加特,1971年,121頁載石膏模圖

貝爾納·拉馬什·瓦代爾,《阿爾伯托·賈柯梅蒂》,巴黎,1984年,品號202,142頁載另一鑄造版本圖

《阿爾伯托·賈柯梅蒂:雕塑、油畫、素描及平面設計》(展覽圖錄),普魯士文化博物館國家美術館,柏林及斯圖加特州立美術館,斯圖加特,1987-88年,34頁載石膏模圖

伊夫·博納富瓦,《阿爾伯托·賈柯梅蒂:作品集》,巴黎,1991年,品號342,369頁載另一鑄造版本圖,557頁載石膏模圖

《阿爾伯托·賈柯梅蒂:藝術家工作室》(展覽圖錄),泰特藝術館,利物浦,1991年,15頁載石膏模圖

恩斯特·謝德格,《阿爾伯托·賈柯梅蒂:追憶友情》,巴黎,1991年,140頁載另一鑄造版本圖,140-41頁載石膏模圖

弗朗茲·邁耶(編),《攝影師眼中的阿爾伯托·賈柯梅蒂》,馬德里,2000年,62頁載石膏模圖

《阿爾伯托·賈柯梅蒂》(展覽圖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及蘇黎世美術館,蘇黎世,2001-02年,286頁載石膏模圖

恩斯特·謝德格,《阿爾伯托·賈柯梅蒂:雕塑石膏模》,蘇黎世,2006年,65-67頁載石膏模圖

《阿爾伯托·賈柯梅蒂的工作室:阿爾伯托及安妮特·賈柯梅蒂基金會收藏》(展覽圖錄),龐畢度中心,巴黎,2007-08年,31及347頁載石膏模圖,384及392頁載另一鑄造版本圖

《畢加索-賈柯梅蒂》(展覽圖錄),畢加索國家博物館,巴黎及「消防局」美術館,多哈,2016-17年,164頁載石膏模彩圖

阿爾伯托·賈柯梅蒂資料庫,編號AGD 1469,載圖(www.fondation-giacometti.fr)

拍品資料及來源

「在火場裡,倫勃朗(林布蘭)的畫或貓之間如果只能救一個,我會救貓。」
阿爾伯托·賈柯梅蒂

《貓》是阿爾伯托·賈柯梅蒂在戰後時期最為人熟悉而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貓身軀修長、四肢與身軀平衡成一直線,伺機蓄勢而動,優雅的姿態與藝術家在同一時期創作的裸女像有異曲同工之妙。貓的敏捷靈活和柔軟構造令賈柯梅蒂深感著迷;他曾創作過許多瘦長單薄的人體立像雕塑,其形態奇幻輕妙,體現了貓的屬性。「貓身軀窄,可以在兩個緊密相鄰的物體之間穿過」,賈柯梅蒂觀察弟弟迪亞哥所養的貓之後,驚嘆貓的輕盈柔軟,可自如穿過物件之間而不碰到它們。作家讓·吉內(Jean Genet)觀察過貓如何超越形態與空間的限制,並曾目睹賈柯梅蒂所養的一隻貓,竟可「穿過一個老鼠洞」,而「賈柯梅蒂作品通常單薄,因此適合準確地重現貓的形態」(讓·吉內,〈阿爾伯托·賈柯梅蒂的工作室〉,一九五八年,重印於《阿爾伯托·賈柯梅蒂:雕塑、油畫、素描》(展覽圖錄),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一九九一至九二年,232頁)。

賈柯梅蒂在一九五一年創作這件雕塑的時候,他的藝術意象已經成形,並應用於繪畫和雕塑作品中。直至生命的盡頭,他始終專注於詮釋已經確立的題材多過於發掘新主題。不過,仍有數件青銅作品脫離了藝術家喜愛的男女人像及工作室環境等主題。根據猜測,這幾件作品全部在同一日內以石膏成模,包括本品《貓》及另外兩件動物雕塑——《狗》(圖一及三)、《兩匹馬》(圖六)。由於賈柯梅蒂的工作室空間狹小,無法容下實物尺寸的馬匹石膏模型,結果它在室外被雨水溶化,未被鑄造成為青銅像。

伊夫·博納富瓦(Yves Bonnefoy)談及這段時期時指出:「有許多描述工作室環境的作品[……],當然還有很多用鉛筆、油彩、粘土或石膏創作的肖像、[但] 在這幾個月裡,還有一些充滿幻想力的作品,例如[……]一九五一年的《貓》和《狗》,可能是來自附近的街道和庭園(伊夫·博納富瓦,同上,368頁)。談起同期的作品《狗》,賈柯梅蒂對讓·吉內說:『那頭狗是我。有一天我看到牠在街上,就是那個樣子。我就是那隻狗』(引述同上,50頁)。一九六四年,他向詹姆斯·洛德憶述牠的來源:『一直以來,我腦海裡有在某處見過的狗的記憶。有一天,我在雨中走在梵維街(rue de Vanves)上,低著頭靠著建築物的牆邊走,感覺有點悲傷,或許那時候我自覺像一隻狗。所以我創造了那件雕塑。但完全不是什麼肖像。只有流露哀傷的口和鼻有點相似。』(引述賴登霍爾德·霍爾(編),《賈科梅蒂:圖片裡的生平》,Ostfildern-Ruit,一九九八年,135頁)」。

貓的形像亦可被解釋為藝術家自己的象徵;以更宏觀的戰後時期為背景,則反映人類孤獨而脆弱的生存境況——而賈科梅蒂在這段時期非常關注這個主題。自我的真實體驗、選擇的自由、個人道德——這些是存在主義的核心原則,也是賈科梅蒂思考得最多的概念。他將人類和獸類的形態簡化至最基本的形狀,以此表達其思想。賈科梅蒂反覆演示斯多葛主義的自制、堅強、被動、孤獨、力量和脆弱的各種不同而互相矛盾的內涵暗示,藉此探索這個樸素簡約的狀態。

《貓》的身軀與賈科梅蒂其它瘦長結實的人體雕塑相似,後者的造型在這段時期達至成熟。這種情感在另一件作品《傾覆的男人》(圖四)中表現得尤為強烈。《貓》與《傾覆的男人》都誕生於藝術家創作成熟期,當時他與戰後巴黎最炙手可熱的知識分子往來甚密,創作亦受其影響。其中一位最著名的知識分子可數存在主義作家尚-保羅·薩特,二人在一九三九年相遇。二戰結束後,他們曾就現代世界所面對的存在的哲學困境多番長談。此外,他的創作亦糅合了山繆爾·貝克特、阿爾貝·卡繆等存在主義者的思考。

關於這些哲學基礎對賈科梅蒂在這些年裡的創作視野影響之深,薇拉莉·費勒查(Valerie Fletcher)指出:「賈科梅蒂的戰後具象藝術並無刻意發展為存在主義藝術;他的動機是屬於個人、本能和美學方面的。雖然如此,賈科梅蒂的藝術可以輕易地用存在主義概念詮釋,而且作品本身就是證明,尤其是一九四六至五一年期間。有不少雕塑和油畫裡的人物,他們身處於一個廣闊而荒蕪的空間裡,相形之下其所佔的小空間和孑然兀立的處境,暗示了每個人本質上的孤獨。除了這些與存在主義的意象聯繫,賈科梅蒂的藝術創作與對於自我本質的哲學探究息息相關。對於薩特和賈科梅蒂而言,表象並不能定義或完全展露存在的本質,儘管它與現象不可分離,卻非言語所能形容,因此人類意識總是變化不定(薇拉莉·費勒查,《阿爾伯托·賈科梅蒂》(展覽圖錄),赫希洪博物館及雕塑園,華盛頓;三藩市美術館,三藩市,一九八八至八九年,35頁)」。

在《貓》誕生的同年,即一九五一年,賈科梅蒂在巴黎瑪格畫廊舉行首場個人展覽,《貓》的石膏模型亦有展出。這場展覽非常成功,使賈科梅蒂逐漸登上巴黎前衛藝術家圈子的領導地位。一九五五年,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為他舉行作品回顧展;翌年,一組大型女像雕塑獲邀參與威尼斯雙年展,這批作品至今被奉為典範傑作。儘管風評日盛,賈科梅蒂依然保留原本的創作態度,堅持用最簡單的媒材,繼續在狹小的工作室裡進行創作,每年回到故鄉斯坦帕看望母親,讓她當自己的模特兒。關於賈科梅蒂的性格和不服傳統,貝爾納·拉馬什·瓦代爾引述了一件軼聞:賈科梅蒂曾被問及,在一間陷入火燒的屋裡,如果他只能救出一幅倫勃朗(林布蘭)或一隻貓,他會怎麼選;賈科梅蒂回答說會救貓——這個答案比任何分析都更清楚地顯示他的個性(貝爾納·拉馬什·瓦代爾,同上,頁143)。《貓》體現了這種人道主義及那個時代裡最深刻尖銳的哲學思想。

《貓》、《狗》、《兩匹馬》的石膏模完成後,《貓》和《狗》的銅鑄版本亦出爐。此後,賈科梅蒂再未有創作動物雕塑。這個範疇留給了他的弟弟迪亞哥,後者創造了各式活潑的動物圖案,用來裝飾他在一九五零年代開始製作的家具。其他不同版數的《貓》現屬各大公共收藏,包括紐約大都會現代藝術博物館、聖保羅馬格基金會美術館、柏林貝格魯恩博物館、蘇黎世阿爾伯托·賈科梅蒂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