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
  • 10

卡米耶·畢沙羅 | 《蒙馬特大道,晨霧》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GBP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Camille Pissarro
  • 《蒙馬特大道,晨霧》
  • 款識:畫家簽名C. Pissarro並紀年97(左下)
  • 油彩畫布
  • 54 x 65.5公分
  • 21 1/4 x 25 3/4英寸
  • 1897年作

來源

杜杭·胡埃畫廊,巴黎(1897年5月11日購自畫家)
杜杭·胡埃畫廊,紐約(1926年購自上述畫廊)
馬德萊娜·德貝謝(保羅·杜杭·胡埃外孫女;1949年購入)
山姆·薩爾茨,紐約
埃塔·E·斯坦伯格夫人(1956年5月購自上述藏家;售出:紐約佳士得,1981年5月19日,拍品編號335)
現藏家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巴黎,杜杭·胡埃畫廊,〈卡米耶·畢沙羅近作〉,1898年,品號19

巴黎,杜杭·胡埃畫廊,〈莫內、畢沙羅、雷諾瓦及希斯里作品展〉,1899年,品號65

巴黎,杜杭·胡埃畫廊,〈卡米耶·畢沙羅〉,1904年,品號105

巴黎,杜杭·胡埃畫廊,〈畢沙羅〉,1908年,品號22

巴黎,杜杭·胡埃畫廊,〈卡米耶·畢沙羅油畫及水粉作品〉,1910年,品號10

(應為)巴爾的摩,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C·畢沙羅〉,1936年,品號13

(應為)紐約,援法協作委員會,〈巴黎〉,1943年

聖路易,市藝術博物館(1975-80年借展)

達拉斯,達拉斯藝術博物館;費城,費城藝術博物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印象派畫家與城市:畢沙羅系列畫作〉,1992-93年,品號46,圖錄載彩圖(題為《蒙馬特大道:早晨、陽光與薄霧》)

出版

路德維·羅多·畢沙羅、里奧奈羅·溫杜里,《卡米耶·畢沙羅:藝術與作品》,巴黎,1939年,第I冊,品號990,收錄於218頁;第II冊,品號990,圖版199載圖(題為《蒙馬特大道:早晨與陽光薄霧》)

《藝術新聞》,1956年4月,75頁載圖(題為《蒙馬特大道》)

凱瑟琳·阿德勒,〈卡米耶·畢沙羅:1980年代的城市與鄉村〉,收錄於《卡米耶·畢沙羅研究》,克里斯托弗·洛伊(編),倫敦及紐約,1987年,113頁提及

《阿波羅》,倫敦,1992年11月,圖II,274頁載彩圖(題為《蒙馬特大道:早晨、陽光與薄霧》)

華金·畢沙羅、克萊爾·杜杭·胡埃·斯諾萊爾,《畢沙羅繪畫評論集》,巴黎,2005年,第III冊,品號1162,730頁載彩圖

拍品資料及來源

「我已開始創作以林蔭大道為主題的系列作品。這是個絕妙的主題,我將會在各種環境中盡情進行探索。」
——卡米耶·畢沙羅,在一封寫給兒子喬治·曼扎那·畢沙羅的信中,一八九七年二月十三日

作於一八九七年的《蒙馬特大道,晨霧》屬於畢沙羅最重要的城市景觀系列作品之一。藝術家筆下的顏料和構圖描繪出世紀末的壯觀都市盛景。《蒙馬特大道》系列作品跨度之廣和種類之多,均表明畢沙羅對於同一主題景觀的系統探索研究方式。藝術家專注描繪繁華的蒙馬特大道沿街風景,透徹研究街道在不同光線氣氛下的景象。作品構圖由兩種不同因素決定——天氣與活動。因此可見盛大節慶的午後、安靜祥和的下午,冬日寂寥的街道或是繁忙喧鬧的街景,亦曾呈獻過夜間大道的景色。

瓦金·畢沙羅寫道:「蒙馬特大道系列作品是他最為系統性、也是主題最為清晰明確的作品,也是他完成速度最快的作品,以一系列步驟描繪基本同質的構圖,在不同光線、天氣及季節因素影響下,呈現單一主題的不同變體,畢沙羅的創作手法能夠完成無限數量的同主題作品。」(J·畢沙羅,《印象派畫家與城市:畢沙羅系列畫作》(展覽圖錄),同上,60頁)藝術家從旅館房間望向窗外,自晨至昏以井然有序的方式工作了兩個多月,完成了這一系列壯麗鉅作。

畢沙羅於一八九〇年代末完成的巴黎系列畫作代表了印象派藝術的最高成就,與克勞德·莫內的盧昂教堂、白楊樹、乾草堆和後來的睡蓮系列作品齊名。畢沙羅早期主要被認為是鄉村景色畫家而不是城市畫家,但《蒙馬特大道》、《聖拉扎爾車站》和《杜樂麗花園》系列作品奠定了他作為一流城市畫家的地位。然而,理查德·R·布萊特認為,不同於莫內的作品,畢沙羅的畫作「沒有一個『系列』和其他系列有相似之處」,他提筆創作時並未打算將所有系列作品一同展示。「相比之下,畢沙羅彷彿『試水』般創作了城市景觀系列畫作,認為其大有可為,因此將此系列繼續下去,並非是刻意設計,而僅僅因為他享受這一體驗。觀者可以感受到莫內在自己的系列作品中,為重新定義繪畫而經歷的強烈掙扎,畢沙羅的作品中則完全不見這點。反之,他彷彿幾乎在城市景觀畫作中重新獲得自由。」(R·R·布萊特,同上,xv頁)

一八九七年二月八日,畢沙羅從埃拉尼寫信給兒子盧西恩,告知後者他即將返回城市:「十日我將再次回到巴黎,創作一系列意大利大道畫作。上一次我畫了幾幅聖拉扎爾街小作品——大概13 x 10英寸,描繪了雨中街景和下雪時的街道,杜杭十分喜歡。他認為描繪大道的一個系列畫作是個不錯的主意,克服其中的困難將會很有趣。我在德魯奧街1號的俄國大酒店訂了一個大房間,從那裡我能看到所有大道的全景,幾乎遠至聖丹尼門,至少能看到波恩努維大道。」(藝術家寫給兒子盧西恩·畢沙羅的信,一八九七年二月八日,引自約翰·理沃德與盧西恩·畢沙羅(編),《卡米耶·畢沙羅:寫給兒子盧西恩的信》,波士頓,二〇〇二年,307頁)

拿破崙三世於一八六〇年代開始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改革,他任命喬治-尤金·奧斯曼徹底重整巴黎。中世紀城市的多處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井井有條的馬路、大街和大道。巴黎的「奧斯曼化」直至今日仍然為人津津樂道,被公認為現代城市規劃的先驅,當時有人景仰有人不屑——尤其是當時整個項目所花費的二十五億法郎,令人瞠目結舌。在寫給兒子盧西恩的另一封信中,畢沙羅對全新城市景觀所帶來的藝術創作可能性大加讚賞:「可能並非十分符合審美,但我很高興能夠嘗試繪畫巴黎的街道,人們都說它們醜陋,但(實際上)是那麼銀光閃閃、明亮活潑、生機勃勃……它們完全是現代的!」(藝術家寫給兒子盧西恩·畢沙羅的信,一八九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引自J·畢沙羅與C·杜杭-胡埃·斯諾耶特,同上,728頁)同樣的情感亦可見於畢沙羅同輩藝術家如克勞德·莫內和古斯塔夫·卡勒波特的作品中,他們的巴黎景觀畫作也描繪了這座現代城市的壯美與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