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68
  • 1068

奈良美智 | 準備去探索

估價
15,000,000 - 20,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奈良美智
  • 準備去探索
  • 款識27 Jan 2001,奈良(作品背面)
  • 壓克力畫布裱於玻璃纖維塑料
  • 177.8 (直徑) x 25.4 公分 ,70 (直徑) x 10 英寸
二〇〇一年作

來源

倫敦,Stephen Friedman 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日本,橫浜美術館;蘆屋市立美術博物館;広島市現代美術館;北海道立旭川美術館;吉井酒造煉瓦倉庫〈奈良美智展 I Don't Mind, If You Forget Me.〉二〇〇一至二〇〇二年,68頁,彩色圖版
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現代美術館;賓夕法尼亞,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藝術館;加利福尼亞,聖何塞藝術博物館;密蘇里,聖路易斯當代藝術博物館;夏威夷,現代美術館〈奈良美智展 Nothing Ever Happens〉二〇〇三至二〇〇五年,77至79頁,彩色圖版

出版

〈Birth and Present: A Studio Portrait of Yoshitomo Nara〉(美國加利福尼亞,Gingko出版社,二〇〇三年),15頁,彩色圖版
〈小星星通信〉(日本東京,Rockin'on 出版社,二〇〇四年),138頁,彩色圖版
〈奈良美智作品全集1984 – 2010 第一冊〉(日本東京,株式會社美術出版社,二〇一一年),178頁,彩色圖版
〈奈良美智 完全読本美術手帖全記事 1991-2013〉(日本東京,株式會社美術出版社,二〇一三年),58頁,彩色圖版

拍品資料及來源

「儘管回到過去是無法實現的夢,我發現只要好好保存原有的感受,一切便會絲毫不失。」

奈良美智




奈良美智於二〇〇一年創下《準備去探索》,表現出他的代表性風格,令人為之著迷,其尺幅宏大,以圓形構圖呈現引起大眾共鳴的主題。奈良在單色素淨背景中描繪皺著眉頭的小女孩,他於九十年代在德國居住時開始構思此概念,至二〇〇〇年代初發展漸趨純熟,反映日本年輕世代的不滿情緒,同時抓住全球觀者的想像,備受推崇。本作以奈良精心建構的拼貼,糅合玻璃纖維圓盤上的文藝復興式筆觸,代表藝術家二〇〇〇年代的成熟美學,透過畫中渴望探索、經歷和挑戰未知事物、勇敢無畏的小女孩,體現他的創作巔峰。小女孩的目光銳利,她正準備爬出洞穴,為征服世界裝備自己。人物流露傲慢神情,帶一點邪惡頑皮,卻不失活潑可愛,《準備去探索》捕捉童年與青春期、天真與淘氣之間的奇妙張力,於廿一世紀延續普普藝術、具象繪畫與傳統肖像的創作體系。

奈良美智一九五九年出生於戰後日本,在家中排行第三,上面還有兩個年齡差距較大的哥哥,雙親均成日忙於工作,與他感情疏遠,因此奈良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自度過,他的初創時期也以強烈的疏離感見稱。奈良成年後的經歷亦呼應這種情感,他於九十年代曾於德國杜塞爾多夫留學五年。他首次在海外生活所經歷的獨處體驗,不但令他勾起童年的寂寞回憶,還讓自己重拾他所形容的「真我」,以前在日本生活時所受到「被他人監視」的感覺幾乎令他遺忘了真我本性。(引述藝術家,《奈良美智:有點像你我…》展覽圖錄,日本,二〇一二年,129頁)

除了他的成長經歷,他的創作事業亦深受其重要藝術發展影響。在德國的時期,藝術家潛心學習西方藝術史,親身觀賞古典鉅作,更曾明言文藝復興之父、意大利大師喬托對他的風格帶來深遠影響。在細心觀察下,從他的作品確可找到不少相似之處。史提芬·特里沙注意到當中特點,首先,兩位藝術家的構圖空間與比例均具扭曲奇異的變化,喬托的在於背景風光,奈良的是人物肖像;第二,兩者在單調平淡的背景下描繪人物,展現直截簡約的效果;第三,他們同樣在作品中巧妙描繪奇異造型,如特里沙所說:「喬托筆下的人物總保留異乎實體的豐富造型,而從奈良創作中毫無差異的孩童身體,亦可見同樣形態。」(史提芬·特里沙,「以小狗作為藝術家寫照」,載於《奈良美智:搖籃曲超級市場》,邁克爾·辛克畫廊,慕尼黑,2002年,12頁)

在奈良創下本作的一年前,他於二〇〇〇年回到日本,其創作技巧漸見嫻熟,銳利線條轉化成細緻入微、富有詩意的精細筆觸,他運用淡粉色彩,使整體色調變得溫暖柔和。在本作中,畫面紋理由層層通透色彩與精細複雜的色調組成,為平面構圖注入神秘深邃的感覺。可愛的小女孩則反映日本視覺文化的不同面向,除了具有動漫元素,更讓人聯想到普普藝術,展示如同羅伊·李奇登斯坦的創作風格。他的簡化表達啟發自現代主義的符號式速記圖像語彙,亦吸收自日本傳統的創作形式。如特里沙所說:「……空無一物的背景上的全身人物,人物與平面、圖像與周邊空白的關係,圖像與文字的關聯,印刷和繪畫之間界限的模糊——這一切都出現在奈良美智和十八、十九世紀歌川廣重、葛飾北齋和喜多川歌麿等浮世繪畫師的創作中。」 (同上,11頁)

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的圓形構圖令人聯想起文藝復興時期的圓形畫作。奈良談及他的圓形作品曾說:「稜角是沒有必要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圓形藝術品稱為「tondo」,其演變自意大利語的「rotondo」,意即「圓」。此類作品始於古希臘時期,至十五、十六世紀意大利重新復興。圓形作品歷來描繪緊密細緻的場景,以圓形構圖使觀者目光聚焦於中心主角身上,畫作背景大多簡化或省略,這種風格形式與奈良的創作手法遙相呼應。透過糅合不同傳統以及藝術史上各個時期的創作元素,奈良的創作一方面勾起童年記憶,令觀者產生共鳴;另一方面作為強而有力的切入點,重新評鑑具象繪畫、圖像表現、透過藝術訴說故事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