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75
  • 1075

草間彌生 | 紅色無限網 No. 2.A.3

估價
24,000,000 - 32,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草間彌生
  • 紅色無限網 No. 2.A.3
  • 款識Yayoi Kusama,《Red-Nets. No. 2.A.3》,1960(作品背面)
  • 油畫畫布 畫框
  • 71.1 x 55.9 公分 ,28¼ x 22⅛ 英寸
一九六〇年作

來源

紐約,私人收藏(約1965年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紐約,私人收藏(繼承自上述來源)
紐約,蘇富比,2011年5月10日,拍品編號57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此作品附設藝術家工作室所發之藝術品註冊卡

拍品資料及來源

紐約玫瑰
草間彌生

「有一天,我盯著桌布上的紅花圖案看了一會兒,然後抬頭看見天花板、窗戶和柱子彷彿都蒙上了一層紅花圖案。我看到整個房間、我的身體和整個宇宙都被紅花所覆蓋,那個瞬間我的靈魂被沖刷得無影無踪,我恢復到本原,回到無盡,那裡有永恆的時間和無垠的空間。那不是幻象,而是事實本身。我震驚地看到了自己的靈魂深處。」——草間彌生

《紅色無限網 No. 2.A.3》複雜精美,展示出令人難以捉摸的起伏幻象,隱喻一朵精巧的紅色玫瑰蓓蕾,乃草間彌生《無限網》系列早期極為罕見的傑作。《無限網》系列令人回想起藝術家曾以文字記錄下的兒時紅花幻象,以及她於一九四十及五十年代創作的日本畫作品。此作創於一九六〇年,草間來到紐約的第三年,也是第一幅以紅色創作的知名《無限網》系列畫作。此畫不同於系列中其他完全抽象的作品,畫面可見巧妙回曲旋轉的弧線,呈漣漪形式散布開來,以微妙的具象方式描繪出一朵交織在網中的玫瑰蓓蕾——此個性表達方式乃草間「將特定元素注入無垠空間」的願望。(〈無限網:草間彌生自傳〉倫敦,二〇一三年,23頁)藝術家作於一九五九及六〇年的《無限網》系列畫作寥寥無幾,現藏於各大知名博物館及機構,如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洛杉磯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學院等。《紅色網2.A.3》見證草間幾十年藝術生涯中令人如痴如醉而目眩神迷的複雜空間作品,令觀者有機會一覽這位當代藝術巨匠的概念及創意源泉。

草間彌生一九五九年於紐約首次展出《無限網》畫作。她僅以白色顏料與單一筆觸,呈現微妙重複的動作,創出的革新畫作強烈呼應傑克森·波拉克及威廉·德庫寧充滿情感與符號的筆觸。縱然草間彌生當時只是初試油畫,她已充分掌握壓克力顏料,更以大膽挑戰的姿態抽象風格重新定義油畫媒材,為剛勁的動勢注入纖巧美感,以迷戀與重複塑造細膩的女性美學。她以無止境的筆觸取代活潑豐富的表現手法,透過細緻入微的密集繪畫,將油畫創作推向極限。她的作品引起紐約藝壇的注意,藝評家更以浩瀚大海形容其作:尺幅「壯闊宏大」,更包涵「數之不盡的小圓弧」,如同滾滾波浪。(米尼翁·尼克遜,「無限政治」,載於〈草間彌生〉泰特出版社,倫敦,二〇一二年,179頁)草間彌生曾說:「這是我的史詩,總括我的一切。圓點的咒語與結網將我包裹於神秘無形力量的魔幻簾幕之中。」(草間彌生,《無限網》,倫敦,二〇一一年,23頁)

如此非凡壯麗的作品表面下,隱藏著一顆萬分深刻而脆弱的心。藝術家被診斷為強迫症患者,她不由自主地反覆描繪圓點及弧形,以藝術「自我隱沒」幻覺幻象。此畫以紅色基調和花朵暗喻,生動地勾起藝術家幼時一次幻象回憶——那是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草間彌生回想道:「有一天,我盯著桌布上的紅花圖案看了一會兒,然後抬頭看見天花板、窗戶和柱子彷彿都蒙上了一層紅花圖案。我看到整個房間、我的身體和整個宇宙都被紅花所覆蓋,那個瞬間我的靈魂被沖刷得無影無踪,我恢復到本原,回到無盡,那裡有永恆的時間和無垠的空間。那不是幻象,而是事實本身。我震驚地看到了自己的靈魂深處。」(〈無限網:草間彌生自傳〈〉倫敦,二〇一一年,頁碼不詳)草間開始大量作畫,這成了她最行之有效的自我治療方式,通過記錄和展現讓自己恐懼的無限重複意象,來逃離自己的思想。同幼時那次重要的幻象一樣,《紅色無限網 No. 2.A.3》以熾烈的紅色完成,模仿並超越藝術家首次對於無限概念的痛苦體驗,既是草間試圖抵抗衝擊的自我療法,也激發了整個《無限網》系列鉅作的創意火花。

《紅色無限網 No. 2.A.3》憂鬱哀傷而扣人心弦,充滿沉思又令人迷醉,再現藝術家初到美國的幾年間那火熱的創作激情、艱辛生活和非凡的視覺創意。草間彌生於一九五八年六月來到紐約,人生地不熟又不諳英文,她發現,「在各個方面,紐約都是一個充滿激情和暴力的地方。」(〈無限網:草間彌生自傳〉倫敦,二〇一三年,17頁)儘管她初到異鄉十分不安,但仍然深深著迷於這座城市蘊含的動感與能量,並記敘道:「在這熙熙攘攘、充滿競爭的忙碌紐約城中,當代文明吱吱作響地滾滾向前,在光與陰影的底面,在這代表美國實用主義的大都市中間……這是我的抵抗形式……這一無限往復循環的韻律和單色表面,通過這不尋常的『光』,組成了一幅全新畫作……我一早便想要將這『不可知的東西』傾訴出來,把它從泥濘的情感之湖中拖曳出來,注入遙遠的精神永恆。」(引自「孑然一身的女子走進國際藝術世界」〈藝術新潮〉一九六一年五月,127-128頁)

草間彌生常被譽為極簡主義的先鋒人物,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及法蘭克·史特拉(Frank Stella)等藝術家在年少時曾以她作為美學嚮導。此外,她的影響力亦遍及歐洲,以德國勒沃庫森市立博物館一九六〇年舉辦的單色畫重要展覽為例,參展藝術家除了包括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及皮耶羅·曼佐尼(Pierre Manzoni),草間彌生更與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成為展中僅有的兩位居美藝術家。儘管藝術家置身於後六十年代紐約藝術界的後抽象表現主義領域,她卻從不附屬於任何一個藝術運動。草間彌生拒絕被標籤或限制於任何藝術團體或意識形態,由始至今絕不隨波逐流,推進全面廣泛、浩瀚無垠的創作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