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25
  • 1025

王懷慶

估價
5,000,000 - 7,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Wang Huaiqing
  • 六張桌子
  • 一九九三年作
  • 油畫畫布
  • executed in 1993
款識
王懷慶

來源

香港,佳士得,1994年5月1日,拍品編號38
現藏者直接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二十世紀中國油畫〉卷 II-2(中國,北京,北京出版社,二〇〇〇年),540頁
〈王懷慶專集〉(中國,北京,王懷慶出版,二〇〇四年),56頁
〈走出故園-王懷慶作品選〉(西班牙,巴塞隆納,Ediciones Polígrafa出版,二〇一〇年),146及147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overall in good condition. The canvas is overall varnished. There are minor, almost unnoticeable lifting paints and craquelure along the middle 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right border. Under UV examination, signs of retouching are revealed: 1. Along the right hand side of the the top border 2. Above and below the signature 3. In the middle of and below the rectangular white block on the left hand side of the table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秉足卓立,哲學之美

「當一個人很純的時候,可能就很前衛;當一個人想前衛的時候,反而可能落後了。人,比作品重要。」

王懷慶訪談節錄

王懷慶的藝術創作,始終忠於本心,不汲汲於追逐潮流。八〇年代初,王懷慶憑《伯樂》在中國畫壇廣受注目,然而,藝術家並未以此自滿。此時,他離開生活已久的北方,前往氤氳秀麗的江南遊歷,在紹興民居的白牆黑瓦中,發現不著形相的抽象美,於是毅然放棄嫻熟的寫實手腕,無懼脫離大陸畫壇主流,開始創造自己的半具象語言;1987年,王懷慶受美國俄克拉荷馬城市大學(Oklahoma City University)邀請,擔任兩年訪問學者,此番出國,不僅拓寛藝術家的視野,亦讓他更清晰的審視中國文化 ,確立回國以後,繼續以江南民居與古典家具為主題創作;九〇年代開始,他的半具象語言逐漸呈現兩種傾向:一種傾向人文、感性與詩情;至於另一種,則以本季晚拍的《六張桌子》(拍品編號1025)為代表,著重哲學、理性與辯證之美,啟導往後更多重要作品的誕生。

在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以邏輯嚴謹著稱的「名家」,最早探討了概念(名)與現實(實)的關係:人的思考,從現實之中總結出概念,當概念的定義與概念之間的關係獲得釐清,即又能返過來協助理解現實;名家代表公孫龍提出「白馬非馬」,指出「白馬」與「馬」的概念外延與內涵不同,不能混為一談;王懷慶在《六張桌子》之中,同樣透過這種哲學性的辯證,呈現中國文化的理性特質,並作出美學性的演繹。

王懷慶自言,自《六張桌子》開始,他有一系列作品的名字帶有數字,用意即是從命名上強調作品的數學感,尤其在逐一羅列之時,有如報表般清晰明確;本作雖然名為《六張桌子》,然而藝術家在畫中呈現的,其實只是一張桌子,企圖向觀眾闡明兩者之間微妙卻迥異的關係:在一般理解中,一張桌子有四足,六張桌子有二十四足,而本作呈現的,卻是一張二十四足的桌子,其桌足雖然遠多於尋常桌子,卻無礙它只有一塊長型面板、這個作為「一張」桌子的更關鍵的定義。無論是四足、二十四足甚至更多桌足,只要最終歸於一張面板,它始終是「一張桌子」,榷清板刻觀念與嚴謹邏輯的分別;由此推演,更可見中國哲學中「一」與「多」、「恒」與「變」之關係,為數字賦予深刻的哲學價值。

《六張桌子》以邏輯哲理出發,力求表現「哲學的詩意」;然而藝術家堅信,藝術創作最終要以具有視覺價值的畫面為終點,他說:「藝術創作不能只有觀念,否則等於只有論點,而無論證和論據,若是如此,則連論點的存在也值得懷疑。」為了突顯理性之美,本作構圖強調邏輯性與秩序感,畫面以一道粗黑線條橫分為上下兩部份,二十四道桌足,鱗次櫛比收攏其下;長桌有如剪影,其造型採用平面化處理,然而,為了提升藝術效果,藝術家分別以黑白兩種色調,悉心處理作品細節,強化視覺張力:桌子的二十四條桌足,造型同中有異,方向、長短、粗細各有不同,有如琴鍵般譜奏韻律;畫面左上的半透明白色色塊,有如一片飄揚的布簾,打破桌面與上方空間的徹底橫斷,使兩者得以協調互動;另一白色長條,則從右邊正中橫亙而入,在桌面底下穿過,如此,觀眾即可見到桌足是在白條的前面或後面,巧妙交代了桌足的位置關係;與此同時,藝術家亦在背景製造牆壁斑駁的痕跡、烙下有如煙薰的記號,不僅藉此拉開與桌子的距離,亦透過這種流動而無形的存在,襯托有形的桌子,如流雲繞山起舞,靜中生動。如此,《六張桌子》即表現出藝術家所期待的理想效果:「平面中有空間,重複中有變化,有秩序中無秩序,這跟國畫整體嚴謹、局部活潑的畫理是相通的」。

《六張桌子》標誌了王懷慶半具象創作的一條重要脈絡,本作對於家具形象的拆解、重組、重疊與平面化處理,以及畫面細節例如白色色塊與煙熏記號的運用,對他往後的創作帶來重要啟示:創作於1999年的《足-2》,無論在桌足的倍增、白色塊和煙熏記號的運用上,都可見到本作的影響;而誕生於2000年的《沒有家的家具》大量拆解和重組家具形象的手法,亦可在《六張桌子》中看到清楚的創作起源,構成王懷慶前後呼應的思路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