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36
  • 1036

吳冠中

估價
6,000,000 - 8,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吳冠中
  • 灕江新篁
  • 一九八五年作
  • 油畫畫布
款識
荼 八五

來源

作品來源資料取香港蘇富比2003年4月28日中國書畫拍賣圖錄,拍品編號520:「本幅直接得自畫家本人。八十年代末期,藏家著力於收藏吳冠中先生作品,並赴北京見面。畫家自携一批油畫赴他下榻的酒店供其欣賞,他整批購下,本幅亦即其中之一,這批作品包括一九七四年所繪〈觀魚〉(見蘇富比一九九七年四月拍賣圖錄,編號153)」
香港,蘇富比,2003年4月28日,拍品編號520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吳冠中全集III〉水天中、汪華主編(中國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二〇〇七年),213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overall very good condition except a minor paint loss at the upper middle area. There is no apparent inpainting under UV light examin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千錘百鍊成經典
吳冠中《灕江新篁》

吳冠中視繪畫為終身不斷的藝術語言錘鍊過程,其灕江題材自七〇年代起反覆琢磨,形成長達二十年的創作脈絡,乃研究藝術家中西合璧之路的重要線索。本次上拍的《灕江新篁》(拍品編號1036)誕生於1985年。此時,吳冠中對於油畫語言已經掌握透徹,正進一步透過國畫語言加以深化,在油彩豐厚色彩和層次的主調上,加入水墨淡雅悠遠的意境,以博采中、西之長,達成其「油畫民族化」之目標,堪稱灕江系列之經典。

寫生寫景鑄景

吳冠中的創作起點是即景寫生,其繪畫基本上都可追溯至當年當月的個人行跡。1972年,吳冠中渡過了文革期間長達六年的繪畫禁令,在前往貴陽探望岳母途中,稍停桂林數天寫生,由是開啟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灕江系列作品,而「灕江新篁」的構圖則是藝術家最喜愛之一種,自七〇至九〇年代,曾以同一主體構圖創作六次,其中四張創作於七〇年代,可見其激情正盛,意猶未盡;本作乃八〇年代唯一一張,此時吳冠中銳意思索油畫於中國藝術體系之前途,致力透過國畫的創作思路滙通油畫。即景創作有利於捕捉靈感與激情,卻並非唯作的唯一道徑。國畫有飽飫自然而孕育胸中山水之傳統,西方亦有對景寫生而後完稿於畫室的習慣,可以理解吳冠中在創作此幅《灕江新篁》之時,正在漫長的歲月中沉澱思維,有如一位藝術上的科學家、實驗家,在總結過去的基礎上反覆淬煉,在調整細節中改變整體效果,琢磨其日漸完備的個性化語言,使得本作有如一把反覆鑄冶而成的寶劍,一絲不苟而絲絲入扣。

陰陽虛實.中西

《灕江新篁》結構嚴謹,呈現西方油畫的典型特徵:其右邊部份為近景,作為畫面主體,左邊則為中、遠景,形成基本對稱;藝術家採用大氣透視(aerial perspective)營造縱深,即畫中景物的細緻和色彩程度,按距離由近至遠遞減,符合人類視覺,故近景的竹林枝葉畢露、中景的人家簷窗隱現,而遠景的峰巒則僅餘輪廓。大氣透視在西方最早見於公元前一世紀,相比單點透視(linear perspective),更接近五代《畫山水賦》提到的「遠山無皴,隱隱似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具有東方情趣,而為了突顯灕江的遼闊,藝術家特意置入前景,將修竹置於灕江前面,強化對岸房屋與觀眾的距離,三者環環相扣,使得畫面穩固而不失靈活。
與七○年代的《灕江新篁》相比,本作更著意於運用「虛實相生」的構圖方法,營造畫面的呼吸性。吳冠中曾經指出:「我多次畫灕江,油畫、水彩、水墨、大都是著力於江山如畫的倒影之美,著力於酥軟、柔和的情調之渲染,但往往只是表現了江山一角。」此幅《灕江新篁》之一大特徵,是將前景的泊岸漁舟剔除,以留出灕江江面,強調畫面空間感,亦即國畫注重的「留白」;然而,藝術家對於留白的處理畢竟異於傳統,其以灰調子暈染江面,倒影後景山峰,表面上取法國畫水墨韻味,實際上卻完善了國畫極少處理的光線倒影問題,中、遠景之益虛,前景之益實,盡顯道家陰陽相生之智慧。這種中國、西方互補長短的創作思路,正是吳冠中最為擅長之處。

一河兩岸三峰

吳冠中對於國畫、油畫的彼此鍛冶,還可見於其「一河兩岸」的構圖。在中國繪畫史上,元代倪瓚即以此種構圖聞名,其特徵是中景留空(一河),前後景多數於於畫面對角(兩岸),形成對角線式布局;儘管吳冠中以類似構圖創作過《灕江新篁》數次,然而對於遠景處理,其他年份版本的《灕江新篁》多數隱去遠景,而本作的遠景則最為完整,前後景比例最為平衡。若仔細研究本作,不難發現其遠景山峰雖以接近淡墨的灰調子油彩著色,然而其峰巒從上而下形象清晰;近景的竹林結構嚴密,形態亦接近國畫的山勢,若將竹林頂部與後景並觀,則整個畫面上方將形成有續的起伏線,主峰與兩側並成首肩之勢,前後兩相呼應。

吳冠中喜愛利用油畫表現竹林,曾提及:「竹林確是我家鄉的特色之一……我用油畫畫竹林,竭力想表現那濃郁、蓬鬆、隨風搖曳的竹林風貌,以及那幹枝交錯,春筍密密的世界。」國畫著重單獨竹子的展現,與他所欲表現的竹林氣勢並不相同,因此需要另闢蹊徑。在此,可見吳冠中正是借畫山之勢畫竹,將修長獨立的竹樹,聚攏成有如山嶽般的竹林,賦之以生氣,如翻捲之浪濤,如矗峙之懸崖,誕生了具有氣魄的竹林之勢,完成其藝術創造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