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362
  • 1362

傅抱石 鄭莊公會母

估價
12,000,000 - 15,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Fu Baoshi
  • 設色紙本 立軸 一九四五年作
  •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款識: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寫于東川。傅抱石。

鈐印:「傅」、「抱石大利」、「𨌰跡大化」、「其命唯新」。

拍品資料及來源

註:傅抱石在一九四二年的〈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中詳述作畫題材之來源,「營製歷史上若干美的故實」乃其一,尤以對「中國畫史上的兩時期最感興趣,一是東晉與六朝,‥‥‥一是明清之際」。從傳世畫迹所見,上述所及幾已概括了其歷史故實取材之範圍,間有上溯遠古而逾越此規範者,如屈子、蘇武,從中反映了畫家藉筆下人物表達對時局之感慨,寄寓了對理想之追求,可泛稱曰「有感而發」,惟〈鄭莊公會母〉一畫之緣起,則與上述迥異。依其創作背景,實點題之作,從典籍文字轉化為眼前圖像,堪稱「因人成事」!促成此事者,並非畫家知交好友或藝壇仝道,如郭沫若、徐悲鴻、陳之佛、羅寄梅等,而是法籍越南裔杜安出題囑寫,方有此取自〈左傳〉篇章之劇迹面世!

杜安(1914-1978),法籍越南人,先世移居自中國,幼歲赴法國留學,二次大戰時加入反抗納粹德國之「自由法國」政府。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期間,獲派駐重慶。抗戰勝利後離華返越。(杜安較詳細之生平資料,可參看編號1482 之〈夜破東羗圖〉)

杜安具華人血統,留渝兩載,置身深厚中國文化傳統之氛圍中,耳濡目染,如感受「遠祖的呼喚」,遂生追溯家族根源之意。他商諸翻譯,舖展中華文化發源地之黃河流域地圖,春秋時鄭國疆域即於此地,遂引鄭莊公弟叔段之故事,蓋其姓「杜安」之中文轉音即「段」,以此淵源,取〈左傳.鄭伯克段於鄢〉篇章為題,修函邀傅抱石以此入圖。又據〈傅抱石年譜〉所載:「一九四三年□月,法國駐華使館人員、法籍越南人杜安,自稱原姓段,求畫〈古文觀止〉中首篇〈鄭伯克段於鄢〉,遂作〈鄭莊公見母〉予之」。由此可見,兩人所記大概脗合,袛是杜安回憶零碎,未示明確日期,時序或未有依次排列。日後,他再邀宴傅抱石,由翻譯作陪,傅氏覆函允之。是日,携未裱畫卷一束而至,中有山水、人物諸般題材,應囑之作亦包括在內。本幅乃杜安逝世後留付親屬,從未公開,且未付裝池,恰如當年與畫家相晤時,獲示的作品僅畫紙一束而已!

畫中乃〈鄭伯克段於鄢〉篇裡場景之一。畫面簡潔,袛見莊公居左,位於上首,後有侍臣站立伴護,其母姜氏側身坐於下方,傍為叔段,主次、輕重關係清晰交待。四周無冗物,袛有巨柱三根,高不見頂,帷幔張懸一角,前置銅爐,後佈矮几,陳列食皿酒器一組,正是深宮廟堂之擺設,莊嚴肅穆,氣氛凝重,筆下描劃緊扣姜氏向莊公請封其弟一幕。畫家充份掌握場景中複雜之人物關係,如莊公之成竹在胸,姜氏之細心謹慎,叔段之唯唯諾諾,各懷目的之微妙心理,流露於其細緻描劃之眉宇神情間。而運筆嫻熟流暢,線條俐落準確,設色沉厚樸實,氣息古雅,切合人物所處之時代背景,左丘明篇中母子猜忌、兄弟鬩牆之故事遂活現筆下。

畫家應杜安之邀取此題入畫,以其一貫嚴謹之創作態度,歷史細節當詳加考證,畫中一景一物必有所據。按其習慣,反覆精鍊所得題材,日後多有重寫,基本構圖接近,細節改動,不斷實踐以臻完美。考此題材,如今公開所見另有兩本:

〈一〉 南京博物院藏(簡稱「南博本」),畫家家屬捐贈,無款印;
〈二〉 二○一五年底見於北京拍賣(簡稱「北京本」),署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八月下浣」。

上述兩者與本幅尺幅相若,構圖大同小異,皆不太著重畫中景物之空間透視關係,「北京本」寫宮廷背景較豐富,人物冠服描劃較繁複;「南博本」在莊公身後則添置屏風;本幅在人物位置處理稍異於上述兩本,惟各具特色,如老子「一炁化三清」之妙,在在反映了畫家反覆試驗下汲汲求完美之過程。

又本幅未具杜安上款,且應囑創作之背景未有片言隻字交待,異於畫家慣常題款之法,且寫於一九四五年,與〈傅抱石年譜〉所記時間有出入,從此推之,或為寫付杜安之另本,因他推許傅氏為「最欣賞之當代畫家」,又充當介紹人,代外籍人士向其訂畫,兩年內得畫多少,實未可知。且畫上與「北京本」紀年皆署「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乃畫家鮮用完整之「中華民國」年號,或時屆抗戰勝利,以作誌賀,杜安得此可能為離華返越前紀念之物!

參考資料:
〈鄭莊公會母〉「南博本」可參見〈名家翰墨〉,傅抱石歷史故實(香港,翰墨軒,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圖版6-7
〈鄭莊公會母〉「北京本」可參見中國嘉德,二○一五年十一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1249
〈傅抱石年譜〉,葉宗鎬編(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四年九月),頁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