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47
  • 47

巴布羅·畢加索

估價
8,000,000 - 12,00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巴布羅·畢加索
  • 《女子肖像》
  • 款識:畫家紀年 6.3.37(右下)
  • 油彩畫布
  • 29 x 23 3/4 英寸
  • 73.5 x 60.5 公分

來源

畫家身後(清單編號12765)

私人收藏,法國(傳承自上述藏家)

丹尼爾·馬蘭蓋畫廊,巴黎(屆1984年購自上述藏家)

私人收藏(現藏家之父於1980年代購自上述藏家,售出:倫敦蘇富比,2014年6月23日,拍品編號21)

A·阿弗烈·陶博曼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巴黎,丹尼爾·馬蘭蓋畫廊,「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大師」,1984年,品號19,圖錄彩色載圖(題為《穿貂皮大衣的年輕女子》)

出版

大衛·道格拉斯·鄧肯,《畢加索筆下的畢加索》,紐約,1961年,第222頁載圖

畢加索計劃(編輯),《畢加索油畫、水彩、素描及雕塑作品,西班牙內戰 1937-1939年》,舊金山,1997年,品號37-054,第24頁載圖

何塞普·帕勞·伊·法夫雷,《畢加索1927-1939年:從牛頭怪至格爾尼卡》,巴塞隆納,2011年,品號912,第293載圖

Condition

Please contact the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Art Department at (212) 606-7360 for the condition report for this lot.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CONDITION OF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SALE PRINTED IN TH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女子肖像》是畢加索描繪其「金髮繆斯」瑪莉·德雷莎的優美傑作。瑪莉·德雷莎曾經是畢加索的模特與情人,共同育有一女,她為畢加索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催生出許多二十世紀藝術史上最知名的作品。在這幅親密動人又真實優美的畫作中,畢加索以明麗色彩與立體派手法描繪出瑪莉·德雷莎的外形,又細緻寫實地畫出她秀髮與衣著的細節。構圖強調出模特獨一無二的外貌特徵,足見畢加索在初識瑪莉·德雷莎近十年後,對她仍然迷戀有加。此作也見證了畢加索以瑪莉·德雷莎為主角不斷創作期間迸發出的無限靈感——油畫、紙上作品、石膏像,他不懈探索全新的視覺表達方式。

《女子肖像》屬於畢加索於1937年創作的一系列作品,藝術家以條紋背景進行繪畫實驗。作為對競爭對手馬蒂斯的回應,在其多幅早期瑪莉·德雷莎肖像中,他採用裝飾繁複的背景。然而此作中,藝術家更為關注空間效果。對於此作中的探索與實驗,喬賽普·帕勞·伊·法布利如此形容道:「1937年3月,他意識到,模特身後的牆壁如果飾有垂直條紋,或是光線在牆上投射出相同效果,人物的模樣都會有所改變。他把這種視角強調並放大。比如說瑪莉·德雷莎面部好像有一條縱向皺紋,是由其背後牆上的一條條紋所致,但是要注意,這一條紋並不是一眼望去會理所當然認為的淺色條紋,而是一條較為狹窄的深色條紋,在女子面龐投下影子。正因如此而不是透視法則,女子面部才得以出現在遠離牆壁的前景當中。據我所知,從前沒有人展示過這樣的技法。」(喬賽普·帕勞·伊·法布利,同上,第292頁)

畢加索還在其後一些作品當中繼續進行同樣的探索,法布利總結其作品的分類特徵:「當然,畢加索把這一切都用與印象派對立的手法表現出來。他並沒有用畫筆描繪光線的漸次變化,而是為我們展現出光線改變事物的力量。立體主義在這一時期畢加索所使用的藝術語言內至關重要。」(喬賽普·帕勞·伊·法布利,同上,第294頁)《女子肖像》中可以明顯感受到畢加索的立體派風格。金髮繆斯的面部特徵被拆分成幾部分,畢加索由此能夠同時從正面和側面進行描繪,此為瑪莉·德雷莎肖像系列的一大特點,由此可見,畢加索將瑪莉·德雷莎的個性與外表看作是二人關係中兩個截然不同的方面。在此作中,畢加索以嫻熟的技藝將瑪莉·德雷莎的面部輪廓與身後的條紋牆紙結合在一起,同時描繪其正面與側面,她彷彿既注視觀者,又望向別處,畫面因此充滿能量,生動活潑。

1927年1月8日,畢加索在巴黎老佛爺百貨商店門外初次遇到瑪莉·德雷莎:「我那時是個天真的女孩」,多年後沃特回憶道,「一無所知,無論是對生命還是對畢加索……我那時要去老佛爺百貨買東西,畢加索看到我走出地鐵站,直接抓住我的手臂,對我說:『我是畢加索!妳和我將一起成就偉大的事情。』」(引自《畢加索與哭泣的女子》(展覽圖錄),洛杉磯郡立美術館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94年,第142頁)那時畢加索正與妻子歐嘉·庫克洛娃處在一段不幸福的婚姻之中,家庭氣氛日益緊張,他在年輕的瑪莉·德雷莎身上找到了重要慰藉。這對戀人的關係起初並未公開,而後終於開花結果。接下來的十年內,畢加索不斷以瑪莉·德雷莎為模特創作繪畫與雕塑,其一生中最廣為人知的不少作品便成就於此時期。

最初吸引畢加索的,是瑪莉·德雷莎美麗的外表;藝術家後來的戀人弗蘭索娃·吉洛於1949年遇到瑪莉·德雷莎:「我看得出瑪莉·德雷莎有種特別魅力,在造形方面帶給畢加索的巨大靈感,無人能及,她的輪廓猶如古希臘雕塑,讓人不由注視… 她的形態非常具雕塑感,豐滿健美,線條純潔,身體和面孔都完美無瑕。」(引自《瘋狂的愛:畢加索與瑪莉·德雷莎》(展覽圖錄),高古軒,紐約,2011年,第71-72頁)正是瑪莉·德雷莎極具雕塑感的形態激發出畢加索的不凡靈感,以其為題創作多件作品(圖2)。是幅畫作中,畢加索以不同色彩形狀如三角形或圓弧形,描繪出她的迷人輪廓和早期肖像畫中常常出現的豐滿曲線。

創作《女子肖像》時,畢加索與瑪莉·德雷莎的關係正在走向終點,然而這無損藝術家從她身上汲取創意新思。1936年初,畢加索遇到了充滿異國風情的朵拉·瑪爾,1937年的時候他開始與二人同時交往,而他與瑪莉·德雷莎的關係暫時並未改變。藝術家的摯友安博瓦·沃拉爾邀請瑪莉·德雷莎前往其位於湯布雷的別墅小住,於是接下來的幾年內,畢加索得以在兩位情人之間斡旋,享齊人之福。據皮耶·戴克斯觀察:「瑪雅的母親和瑪雅沒有任何損失……朵拉陪伴畢加索出席公開場合,而瑪莉·德雷莎母女二人一直是畢加索私人生活的一部分。」(P·戴克斯,《畢加索,生活與藝術》,倫敦,1994年,第239頁)他對她的愛沒有湮滅;1930年代末的信件中,他仍然向她不斷示愛,更明顯的證據莫過於畢加索仍然繼續以瑪莉·德雷莎為主題入畫。

畢加索藝術生涯中最著名的作品系列之一便是瑪莉·德雷莎肖像,作品正是藝術家宣示主權、歌詠讚美與述說愛戀的方式。為表達他內心對她的炙熱情感,他在技藝與風格上不斷創新。從這個角度來講,《女子肖像》是畢加索最優美的瑪莉·德雷莎肖像之一;對其五官特徵的描繪與亦近亦遠的微妙平衡體現出畫面的雙重性,生動捕捉了當時他對她的情感。法布利寫道:「從文藝復興時期起,肖像畫便是畫家在那個特定的時刻對人物的感知投射……繪畫絕不是靜態的,也絕不是客觀的。對畢加索來說,繪畫是一種行動。他創作這些肖像,就好比他會去和這些女子談話,送上一份禮物,擁抱她們一樣。肖像畫只不過是另外一種行動方式。」(喬賽普·帕勞·伊·法布利,同上,第2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