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2829
  • 2829

李華弌

估價
3,500,000 - 4,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Li Huayi
  • 雲溪孤松
  • 設色紙本
    鏡框
  • 一九九六年作

來源

重要美國私人收藏

展覽

《The Landscapes of Li Huayi》,Kaikodo 畫廊,紐約,1997年
《The Monumental Landscapes of Li Huayi》,亞洲藝術博物館,2004年,圖錄編號9

出版

《Kaikodo Journal IV》,紐約,1997年,編號9
Melik Kaylan,〈Calm, Cool and Collection〉,《Town and Country》,1997年,第151期,編號5210

Condition

Overall in good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中國古詩有頌,長松青青。元末四大家之一吳鎮《雙檜平遠圖》亦以之題詩,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1989年,李華弌遠道臺北,鑑仰此畫藏,感受尤深,乃至在本作中猶可見其痕跡。長既謂高,亦為寬。李氏構圖横向開展,氣魄壯闊,將觀者注意力引向畫心,尤見松樹之剛勁雄健。

一般而言,我們不會料到在當代藝術圖錄讀到有關唐宋書畫的文章,但在現代中國繪畫領域,此類比較其實息息相關,論及李華弌,更不可不提中國歷代藝術名家風範。李華弌之山水畫幅沁人心肺,從中不難看到其對前人書畫之借鑒。傳統鑑賞之道精深嚴謹,細觀畫中一草一木,以求辨清其風格來源,今日之專家也不會輕視其重要性。中國繪畫之一特色為其自我引用、沿襲的特性,作品要被傳統接受,畫家首先要顯示出對歷史的充分了解,清楚每種固有的題材、表現模式、型態、媒材、畫面結構和筆法運用。。。

像我這樣習慣以「老派」眼光看中國畫的人不難在李華弌的山水畫中找到五代及宋代繪畫的影子。其作品集范寬之宏大、郭熙之磅薄、李唐之矯健與李成之精微。再看之,畫中空靈悠遠,線條典雅,頗有南宋畫家倪瓚之逸氣,濃墨蒼秀之概更顯金陵八大家之一龔賢的墨韻。

在構圖及理念方面,李華弌則受晚明畫家吳彬之影響甚深。藝術史學家高居翰在其著作中對吳彬作品的形容突顯了李華弌得到的概念及風格啟發:

「吳彬喚起大型山水畫的凜然磅薄,其畫工出色,臨摹前人畫風更勝於董其昌,尤擅呈現畫面的浩然氣場。然其筆下所畫實乃幻境山水,山石扭結彎拱,圍抱穴洞深壑,或在朦朧霧海逐漸消失。他以逼真寫實的手法細膩勾勒出虛幻之境(二十世紀西方超現實主義做法相若),真實與虛擬或融合或碰撞,擾亂視線,觀者需自行判斷是否相信眼前之景。如此一來,無論一切是多麼荒誕,畫面依然不似虛構而成。」

承自吳彬,李華弌也以嚴謹的細節和精準筆法創造出一個夢幻世界,站近畫幅,每個部分單獨來看都如真實風景,但退後整體觀看,便知它並非現實世界。《靈石傲世 2》(拍品編號2862)中石頭表面層層疊疊,凹凸不平,但離遠看細節融為一體,甚是平坦,形成對比。李華弌對空間的處理或來自於吳彬,但其筆法遠比吳彬豐富、細膩、寫實,不僅承傳自宋代名師,亦有元代畫家之風。

秉承文人傳統,細細品味李華弌畫作中淵廣的風格來源,不難看到其作品承繼著悠久的山水傳統,李華弌深入鑽研國畫,取千百年來各家風範之精萃,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成為自己別樹一幟的藝術創作。。。

如今,我們探討李華弌的藝術,嘗試釐清為何其作品在中國繪畫史中前所未有,究竟當中包括了哪些當代感和現代概念?

李華弌對畫作表面的處理手法應是作品中最為現代的元素。對任何年代或者文化背景的畫家而言,山水畫都包括要把眼前立體的風景轉換到平面的畫紙上,以形狀、顏色、線條等元素代表山石草木。東西方早期藝術家都遇到同一個問題,不知該如何在平面上表達空間和深度。前一篇文章提到中國早期山水畫家解決此問題的辦法,而在西方,文藝復興初期意大利建築師菲利波·布魯內列斯基(1377-1466年)發展出透視法,自此成為人們對繪畫習以為常的概念,無需另加解釋就可明白。而透視法在西方形成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直到畢加索、馬蒂斯、布拉克等現代抽象藝術家才打破傳統,提醒人們另有其他方法呈現世界。。。

李華弌在1993至1995年期間的繪畫著重於圖案和質感,精神與心情,大幅度的動態與寬闊的質感和顏色似乎營造出不同情緒和情感,樹木等其他細節則增添視覺趣味,滿足觀者的想像力。如果把其山水作品分為數十個小部分,每個部分都像是一幅獨立的抽象畫。與西方繪畫無異,畫面幾乎沒有留白,淺淺淡去的顏色突然面對垂直山崖,似乎沒有天空,也甚少出現河流湖泊的暗示。我們只看到山峰的中間一段,雲霧繚繞,不見頂,也不見底,無法參透。

到了1996至1997年,李華弌的山水作品漸趨具體,減少抽象結構和普世風景,一眼看去依然凜然震撼,視野變得清晰許多,呈現統一概念。李華弌繼續開拓抽象表面的張力,空間和深度感更為確實,分別研究樹木山石,各自成為焦點,展現美態。在他的兩幅園林巨石中,石頭像是風景間的有生命體,雖然畫中之石極為寫實,精緻細膩,看似畫家仔細觀察了石頭的每個岩面,每條裂縫,再如實臨摹而成,但實際上,一切不過是他的想像。

怎樣結合東與西,承接傳統與創新,都是現在我們關心的藝術基礎課題,李華弌為傳統東方與現代西方之鴻溝架起橋樑,其山水畫扣人心弦,包羅現代與經典,遠看奇麗,近看更引人入勝,讚歎於畫家之鬼斧神工,細密心思。從中國標準來看,這些還都算是「早期」作品,但當中已彰顯其個性與修養,蘊藏巨大的潛力 。

張洪

摘自張洪,〈Substance, Surface, Spirit, and Space: On the Landscapes of Li Huayi〉,《懷古堂期刊 IV》,紐約,1997年,第25-33頁,感謝作者兼出版者張洪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