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63
  • 63

張曉剛

估價
3,000,000 - 4,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Zhang Xiaogang
  • 失憶與記憶十號
  • 二〇〇四年作

    款識
    張曉剛 2004
  • 油彩畫布

來源

巴黎,Galerie de France (直接得於藝術家工作室)
紐約佳士得,2006年11月16日,拍品編號365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Condition

The work is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are rubbing marks associated with general handling at extreme corners and edges. Upon close inspection, there is a horizontal hairline scuff between the figure's eyebrows.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inspection, 4 clustered pinhole-sized dots fluoresce, about 15.5cm from the left edge and 68cm from the bottom edge; they are not visible under the naked eye. The work is framed.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那麼,什麼是記憶?或者說什麼是難以忘懷?記憶就是一個人對記住往事的能力。而忘卻,也就是失去回憶。清洗頭腦,這該是一個多麼不可思議的缺憾。」
--- 蒲皓琳,「記憶與失憶」(同名展覽圖錄之序),巴黎Galerie de France,2003年5月

張曉剛一直以個人記憶作為創作主題,經常反映他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我是把個人放到歷史中去表現,我想看到的是個人在歷史中的一種狀態,以及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張曉剛筆下人物包括家庭、同志或一些無名的角色,本身並非批判歷史,而是反映個人在宏大歷史背景下的生存狀況。在藝術家著名的〈血緣︰大家庭〉系列中,這些個人歷史等同於一代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心理肖像,他們周旋於動蕩頹唐的過去和不可預知的未來之間。雖然在張曉剛作品系列中,個人歷史並未擁有過多政治解讀,然而它與集體歷史同樣重要,也正是他後期創作〈失憶與記憶〉系列經常提及的重要概念。

張曉剛在九十年代從泛黃的家庭照片中,找到敍述個人歷史的切入點,並開始創作〈血緣︰大家庭〉系列。「在中國街上隨處可見的舊家庭照片和炭筆畫作,都觸動我的心靈,或許因為這些照片至今仍能滿足人們回憶往昔的情懷,也呈現出簡單樸素的率直和獨特的視覺語言」(引述藝術家:洛倫佐‧沙蘇‧德‧比安奇〈中國當代繪畫〉,博洛尼亞,2008年,頁243)。縱然張曉剛作品中的懷舊照片只是他對家人的回憶,他的作品更反映出當時所缺乏的感性,當中人物的姿態拘謹,態度嚴肅,反映出小心翼翼的自我審視態度。在平靜抽離的畫面背後,空洞的眼神隱藏著憂鬱不安的躁動。張曉剛的作品透過照片與昔日的年代接軌,格哈德‧里希特於六十年代所作的照片繪畫對其的影響更清晰可見。里希特以抽離的創作風格,以照片作為媒介,面對當時德國為他帶來的文化包袱。里希特的創作更成為張曉剛創作上極具說服力的先例,藝術家因此從表面上顯露出對中國近代政治歷史的冷靜與客觀。

張曉剛於2002年開始創作〈失憶與記憶〉系列,標誌著他離開宏大的歷史背景的階段,從探討中國的過去和意識,轉至個體的表達。這個全新的創作系列聚焦描繪單人的面龐容貌,隱藏所有可辨認的背景。儘管系列中的創作元素相似,張曉剛有時會在作品中描繪美麗女子或年輕男子,這些角色一改藝術家慣常繪畫的相同面容,看起來更為寫實,個性鮮明。本幅於 2004年創作的《失憶與記憶十號》實為系列之典範,平靜的面部特寫,配以雕塑般的人像造型,挑戰著標準規範的單色處理手法。人物閉上的眼睛拒絕與觀者的直接心理交流,而其局部剪裁和眼睛特寫,把角色引入一個如夢似幻的空間,摒除了藝術家筆下人物一貫呈現的服從特質。人物眼角的閃爍淚滴為這個持續不斷的夢境留下印記,縱使是喧囂不止,實則無人可干預。

藝術家於千禧年早期的作品有著更強烈的超現實主義傾向, 色調偏向夢幻模糊,與早期作品的堅實姿態不同,並以如夢般朦朧的人物肖像,直接從畫面中反映記憶的不確定性。「過去的生活圖像在我的當下現實中逐漸地在淡遠,但又同時在夢中更加的逼近,以至於使我常常分不清它們究竟是屬於過去,還是一齣正在演出的戲劇」(張曉剛,〈自述〉,2003年)。畫中僵硬的人物,很可能在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同時,開始展現對個人與情感表達日漸濃厚的渴求,暗示其正在緩緩克服被同化的思想。與此同時,張曉剛更以平靜耐心的筆觸,保留尖銳細膩的情感,繼續模糊我們的欲望,嘗試解開千絲萬縷的回憶。


The artist working on Amnesia and Memory No.1, 2003, in his Beijing Studio. Photo courtesy of the Zhang Xiaogang Studio
2003年,張曉剛於北京工作室創作作品《失忆与记忆1号》(二〇〇三年作),照片由張曉剛工作室提供

Zhang Xiaogang, Amnesia and Memory Series: 2000 No.1, 2001, Private Collection
張曉剛《失憶與記憶:2000年1號》(二〇〇一年作),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