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3006

/

拍品 42
  • 42

克勞德·莫內

估價
15,000,000 - 20,000,000 GBP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克勞德·莫內
  • 《康塔里尼宮》
  • 款識:畫家簽名 Claude Monet 並紀年1908(左下)
  • 油彩畫布
  • 73 x 92公分
  • 28 1/4 x 36 1/8英寸

來源

伯恩海姆·冉內畫廊及杜杭·胡埃畫廊,巴黎(1912年5月購自藝術家)

杜杭·胡埃畫廊,巴黎(購於1912年)

阿道夫·勒維森,紐約(1917年1月購自上畫廊)

杉穆爾·A·勒維森伉儷,紐約(繼承自以上藏家)

恩尼斯·坎恩博士伉儷,美國(繼承自以上藏家,售出:紐約佳士得,1996年4月30日,拍品編號29)

現藏家購於以上拍賣

展覽

巴黎伯恩海姆·冉內畫廊,「克勞德·莫內,威尼斯」展,1912年,品號27,載於圖錄

巴黎杜杭·胡埃畫廊,「克勞德·莫內」展,1914年,品號5

芝加哥大會堂飯店;波士頓,布魯克斯·李德畫廊與聖路易斯釹楠·柯賢畫廊,「杜杭·胡埃畫廊藏畫」展,1915 – 1916年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印象派及後印象派繪畫」展,1921年,品號78

紐約維登斯坦畫廊,「克勞德·莫內」展,1945年,品號77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勒維森藝術收藏」展,1951年,品號55,載於圖錄

麻省劍橋佛格藝術館,1957 – 1979年(定期借展)

聖路易斯市立美術館及名尼亞波利斯藝術協會,「克勞德·莫內」展,1957年,品號88,載於圖錄

麻省劍橋佛格藝術館,「印象派及後印象派繪畫」展,1959年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及洛杉磯藝術博物館,「克勞德·莫內:四時瞬間」展,1960年,品號94,載於圖錄

波士頓美術館,1979 – 1995年(定期借展)

紐約威廉·彼德斯頓公司,「克勞德·莫內」展,1982年,品號19

德州沃斯堡津貝爾藝術館及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莫內與地中海」展,1997 – 1998年,載於圖錄

倫敦赫麗·納枚畫廊,「新繪畫:現代藝術新角度(1835 – 1956年)」展,彩圖載於圖錄

波士頓美術館及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二十世紀的莫內」展,1998 – 1999年,品號56,彩圖載於圖錄

廣島縣立美術館及東京文化村美術館,「莫內與雷諾瓦:兩股印象派之風」展,2003 – 2004年,品號13,彩圖載於圖錄

多倫多安大略美術館、巴黎大皇宮博物館及倫敦泰特美術館,「泰納、惠斯勒與莫內」展,2004 – 2005年,品號89,彩圖載於圖錄

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加納萊托、泰納與莫內眼中的威尼斯」展,2008 – 2009年,彩圖載於圖錄

倫敦赫麗·納枚畫廊,「克勞德·莫內」展,2009年,彩圖載於圖錄

巴黎大皇宮博物館,「莫內」展,2010 – 2011年,品號149,彩圖載於圖錄

蘇黎世美術館,「納枚藝術收藏」展,2011 – 2012年,彩圖載於圖錄

出版

歐塔夫·米博,《克勞德·莫內,威尼斯》,巴黎,1912年,附圖版

亞森·亞歷山大,<藝術人生——克勞德·莫內與威尼斯>,刊於《費加羅報》,巴黎,1912年5月29日,第4頁

古斯塔夫·格弗里,<克勞德·莫內眼中的威尼斯>,刊於《快訊報》,巴黎,1912年5月30日,第1頁

亨利·吉內,<克勞德·莫內眼中的威尼斯>,刊於《論壇報》,巴黎,1912年6月1日,第698頁

安德烈·米謝,<細看VI號廳>,刊於《辯論報》,巴黎,1912年6月5日,第1頁

<克勞德·莫內眼中的威尼斯>,刊於《時代報》,巴黎,1912年6月11日,第4頁

H·傑安,<克勞德·莫內,畫展>,刊於《裝飾藝術》(增訂本),巴黎,1912年6月20日,第4頁

古斯塔夫·格弗里,<克勞德·莫內>,刊於《藝術與藝術家》,巴黎,1920年11月,第78 – 79頁圖版

雷曼·高霖,<克勞德·莫內>,刊於《藝術與裝飾》,巴黎,1927年2月,第46頁圖版

史蒂芬·布爾喬亞,《阿道夫·勒維森現代法國油畫與雕塑收藏》,紐約,1928年,第79頁圖版

毛禮斯·馬琳格,《克勞德·莫內》,摩納哥,1943年,品號140,第140頁圖版

奧斯卡·路德沃,《從藝術史看莫內》,斯德哥爾摩,1948年,第257頁圖版

安德烈·巴比耶,<莫內,如斯畫家>,刊於《藝術》,巴黎,1952年7月31日 – 8月6日,第10頁

雷內·尤利安,<意大利及法國印象派藝術家>,刊於《佛羅倫斯法國協會刊物》,佛羅倫斯,1968年,第一輯,NII-11,第19頁

格蕾絲·斯貝林,《莫內系列》,紐約,1981年,第381頁,品號19

羅伯特·歌頓與安德魯·霍吉,《莫內》,紐約,1983年,第189頁彩色圖

丹尼爾·維登斯坦,《克勞德·莫內生平與專題目錄》,洛桑,1985年,第IV冊,品號1766,圖版,第245及385頁,書信編號2012a 及430頁,文檔編號240、241及265

菲力浦·畢傑,《莫內與威尼斯》,巴黎,1986年,第95頁圖錄

丹尼爾·維登斯坦,《莫內,專題目錄》,第IV冊,科隆,1996年,品號1766,第829頁彩色圖版

Condition

The canvas is wax-lined. Apart from a thin line of retouching on the right framing edge and some very thin lines of retouching in the upper right of the composition, visible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this work is in very good condition. Colours: Overall fairly accurate in the printed catalogue illustration, although richer and slightly less warm in the original.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1908年,莫內偕同妻子艾莉絲應瑪莉·楊·杭特之邀造訪威尼斯。杭特是美國人,家境富裕,經由知名藝術家約翰·辛格·薩金特介紹而結識莫內。莫內夫婦十月一日抵達威尼斯後,由杭特招待下榻巴巴洛宮兩週,當時巴巴洛宮為薩金特的親戚丹妮爾·薩金特·寇提斯擁有,之後莫內夫婦改住到大運河上的布列塔尼亞大飯店,直到十二月七日離開威尼斯。從巴巴洛宮的陽台可以眺望宏偉的穆拉宮﹑達理奧宮和康塔里尼宮(圖1),這些建築接下來一一成為莫內筆下主角。莫內起初對暫別吉凡尼頗不甘願,吉凡尼庭園中的睡蓮為他提供無數靈感,成就知名的睡蓮系列,但威尼斯的波光粼粼與華麗建築宜於入畫,對他而言將是新的挑戰。抵達威尼斯後第一天如他猜想,並不順利,但經過七天的沮喪不安,十月七日莫內終於拾起畫筆。瓦金·畢沙羅曾研究莫內在地中海沿岸的創作,並詳列莫內的威尼斯工作過程:

「一但拋下諸般拖延遲疑,莫內很快地制定了嚴格的工作計畫。我們可以從艾莉絲的描述中窺見莫內在威尼斯的日程。從一開始,莫內便決定威尼斯系列的時間安排應有別於其他作品。他以兩個小時為單位分割時間,每天在相同時段創作其中一個主題。我們所熟知的莫內通常紀錄相同主題在不同時間所呈現的光影,然而在威尼斯,莫內則選擇在相同時段描繪不同的主題,彷彿每天同一時間和不同的景物相約相會。採取這樣的作畫方式其實理由很簡單,對莫內而言,威尼斯景物並非因時間推移而改變,而是受空氣變化環繞影響。威尼斯著名的霧靄聚散成為這個系列的主角,為不同主軸帶來變化。」

-瓦金·畢沙羅,《莫內與地中海》,紐約,1977年,第50頁

亨利·馬諦斯曾說,泰納是學院派傳統和印象派之間的連結 (「泰納﹑惠斯勒﹑莫內」展覽圖錄,第203頁),並認為莫內及泰納的作品間具有獨特的連結性。凱瑟琳·洛克南在「泰納﹑惠斯勒﹑莫內」展覽圖錄中指出(本作為展覽作品之一),在威尼斯系列中我們看見莫內針對泰納與惠斯勒所提出的美學論述已臻於成熟:「這些充滿詩意的作品帶領觀者進入一個充滿回憶﹑幻夢﹑浮想聯翩的世界。莫內與泰納﹑惠斯勒兩位藝術家的對話是他創作生涯發展的主軸,此時莫內擔心這些作品可能是他藝術生涯的終章,因此試圖為這段對話作出總結。」(凱瑟琳·洛克南,見前引書,第35頁)

1904年莫內以泰晤士河為題創作時,曾仔細描繪光線如何寬廣的水面之上跳躍閃爍,如何折射到凹凸不平的石牆上消溶瀰漫,莫內在威尼斯作畫時延續了他對光線的觀察,但由於威尼斯的建築臨水而建,與水面相接,因此莫內對構圖採取較為抽象的處理,加強表現建築外牆圓拱型的門窗與平直的簷柱相映,華麗裝飾與瀲灩水光相對。泰納作於1840年代初的晚期傑作,比如《從聖本內迪托遠望福西納》(圖4),描繪威尼斯因光線變換而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美感。《康塔里尼宮》中,莫內以丁香紫﹑水晶紫和鈷藍暈染磚石,在伯恩海姆·冉內畫廊的展覽引言中,歐塔夫·米博指出莫內的威尼斯畫作「充滿了彷彿從彩繪玻璃窗篩落的色彩」(歐塔夫·米博,見前引書,第206頁)。

康塔里尼宮,又名康塔里尼·德·札佛宮, 位於威尼斯北部的多爾索杜羅區,是古城歷史最悠久的文藝復興建築物之一,它的大理石門面設計可追溯至悠遠的伊特洛里亞文明。雖然關於此建築的早期歷史資料不多,但過去五百年間它曾有過數個不同主人,包括曼佐尼與波利尼亞克家族。二十世紀初,它作為維娜莉特·德·波利尼亞克王妃(原姓勝家)的沙龍,招待了如艾瑟·史密斯、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等音樂家及藝術家。波利尼亞克王妃於聖弗斯卡的克勒爾宮中購得兩幅多米尼克·帖波洛的壁畫,並將之裝於康塔里尼宮。


莫內在威尼斯期間共創作了三十七幅有關威尼斯的畫作,包括大運河、聖喬治馬焦雷島、德拉塞露河,達理奧宮、穆拉宮、康塔里尼宮及總督宮(圖3)。1908年12月19日,也就是莫內剛回巴黎後的幾天,伯恩海姆·冉內就一舉買下這三十七幅威尼斯畫作中的二十八幅,但莫內把其中絕大部分留在畫室進行後期潤色,直到1912年才正式交給伯恩海姆·冉內。1911年艾莉絲去世後,莫內終於敲定於伯恩海姆·冉內畫廊展覽的日期,「克勞德·莫內,威尼斯」一展於1912年5月28日開幕,備受好評,其中藝術家保羅·席涅克更視這批威尼斯畫作為莫內藝術生涯中最大的成就。他對莫內寫到:「當我看著你的威尼斯畫幅,當中的景象如此熟悉,它給我一種深刻的情感,就像我在1879年看到你筆下的火車站、掛滿旗幟的街道與繁茂的樹木時一般強烈,當時那股感動成為我其後藝術發展的一個關鍵。如今,這些威尼斯畫幅帶給我的觸動更加震撼,畫中一切都在表達你的視線眼界,沒有任何一個細節出賣這種感覺,完全達到了德拉克洛瓦崇尚的忘我精神。我認為它們是你的藝術至今最精湛的表現。」(保羅·席涅克,錄於《泰納、惠斯勒﹑莫內》(展覽圖錄),見前引書,第207頁)

幾年後,《康塔里尼宮》由阿道夫·勒維森(1849 – 1938年)購入,勒維森是一個來自德國的商人,在美國靠開採銅礦及投資銀行業務起家。其豐厚的財力使他得以集結極其卓越的藝術收藏,當中包括梵谷與高更的著名作品,現分別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及華盛頓國家藝術館展品。另一些沒有遺留給其子杉穆爾的珍藏則已贈予布魯克林博物館。畫幅《康塔里尼宮》一直留於其家族收藏,直到現藏家於1996年將其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