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821
  • 821

曾梵志 火 油畫畫布 二OO七年作

估價
7,000,000 - 9,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Zeng Fanzhi
  • oil on canvas
款識
曾梵志,Zeng Fanzhi,2007

來源

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亞洲私人收藏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Condition

This work is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are some minor wear and handling marks at the edges. Having examined the work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there appears to be no evidence of restor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妙悟山水
曾梵志

當年輕的曾梵志還在湖北美術學院修讀三年級時,便已經有自己的想法,跟他的同輩不一樣。當時正是九十年代初社會現實主義的高峰期,藝術培訓要求學生從事絕對的具象繪畫,不容許任何形式的自我表達。表面上曾梵志是這方面的高手,但暗地裡他已將精力轉放在德國表現主義的釋放方法。他曾說︰「得到的最重要的經驗,就是運用線條、色彩和形式,表達自己對於一個主題、形式或是情緒的反應。我學會了運用自己的感覺來達成對一個主題的深刻反思,而不是畫一幅僅僅描繪了什麽東西的畫而已。」1 他這一份執著,將自己的感受轉化成為作品的印記,令標誌性的〈面具〉系列獲得成功,並於攝人心魄的〈風景〉系列中發揚光大,其中包括二〇〇七年創作的《火》( 拍品編號821)

從作品《火》中可以看到很多跟以往作品不同的地方,是藝術家一個轉變的時期。厚重不規則的油彩已經取代了先前佔主體的人物。這幅畫將我們帶到夜幕下的曠野,一團神秘的火焰在糾纏的樹枝背後燃燒。究竟這團火是在摧毀環境、還是一道光源?藝術家並沒有留下半點線索,令觀眾霎時間陷於絕望和希望一線之差的微妙懸念之中。筆觸運動滲透在暗黑的背景和燃燒的火焰之間。事實上,這件作品是〈風景〉系列之中為數不多的大型作品之一,而以火作為主要圖式,更是在曾梵志的作品之中極為罕見的。雖然枝椏的靈感是來自家中的紫藤,這個看來是風景的寫照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種幻覺。

按曾的解說:「它們不是真實的風景,反而是一種妙悟的體驗。妙悟不是平常的一般認識,也不是理性認識。妙悟是一種顯現、揭示,但這一揭示並不是簡單地將世界本身彰顯出來,而是一種創造,所帶來的是一個新穎的世界,既熟悉又陌生,它就潛藏在自己生命的深層。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妙悟中的顯現是一種揭示,它只不過將自我生命中本來具有的内容顯露出来,它是熟悉的;換言之,妙悟中顯現的世界又是陌生的,它是令人驚奇的。所以妙悟又是一種發現。」2 正是上述的「陌生和驚奇」之間的模糊性構成了作品的形態。根據學者理查德.西弗,「〈風景〉系列乃出於身體的感受,蔓延到兩手,並如其所是地坦陳在眼前。」3

曾梵志以濕壓濕的技法表達妙悟,這種技法使他「没有時間斟酌,没有時間後退」4。另外,還有以同一只手拿兩枝筆;當一枝筆進行創作時,另一枝筆卻同時在進行破壞,製造出計算和偶然性的矛盾。通過這兩種技法,完成的作品是建立在藝術家和他對環境的高度直覺衝動之上;這種獨特的手法進一步置曾梵志於既有的抽象與具象藝術概念之外。

自由流動的筆觸,令人難免將之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作出比較。連藝術家本身也承認,當他越畫得多的時候,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像是傑克遜.波洛克,這可能是由於畫布的面積龐大,以致繪畫時必須活動整個身體。一直關注曾梵志畫風的著名藝評家栗憲庭則認為兩者的風格迥異,「波洛克產生於達達時期,他强調的是一種無意識的偶然效果;而曾梵志的並不是偶然的,實際上是完全控制的,包括他的行筆。就是他的用筆折來折去的方式,讓他聯想到殘荷敗葉、秋冬的草、生命的挫折……」。5 事實上,傑克遜.波洛克鋪天蓋地的油畫缺乏一個特定的焦點或是筆觸的痕跡,相對來說,曾梵志的作品強烈體現藝術家一直抱有的自覺性。

曾梵志喜歡不斷嘗試的精神,可見於此系列作品在尺寸和構圖方面的發展。在構圖方面,早期的作品仍保留著具象的元素,但後期已將人物的形像抹去或代之以動物。在規模方面亦有明顯的改變,由畫架的尺幅發展至八至十米寬的巨幅,作品有時甚至是由多過一幅組成。這幅《火》是一件重要的中期作品,是藝術家罕有地以難以捉摸的東西作為主要圖式的紀錄。

1 凱倫·史密斯,《我/ 我們︰曾梵志的繪畫1991-2003》,上海美術館,2003 年
2 麥克·芬德雷,《與曾梵志的對話》,阿奎維拉畫廊,2009 年
3 理查德·西弗,〈一個印記都是面具〉,《曾梵志︰每一個印記都是面具》,2010年
4 同3
5 栗憲庭,《永不安寧的靈魂―― 栗憲庭與曾梵志對談錄》,香格納畫廊,2003 年